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导论第16-36页
    一、选题研究的缘起第16-18页
    二、选题研究的意义第18-21页
        (一) 理论意义第18-20页
        (二) 实践意义第20-21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21-30页
        (一) 国内研究现状第21-28页
        (二) 国外研究状况第28-30页
        (三) 研究现状评述第30页
    四、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第30-31页
    五、本论文对核心概念的界定第31-33页
    六、本文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之处第33-36页
        (一) 研究方法第33-34页
        (二) 技术路线第34页
        (三)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34-36页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理论根基第36-68页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实践教育的哲学基础第36-45页
        (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立与发展第36-39页
        (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39-42页
        (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第42-43页
        (四)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启示第43-45页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理论指南第45-52页
        (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过程第45-47页
        (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涵第47-49页
        (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特征第49-51页
        (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启示第51-52页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理论基础第52-61页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诠释第52-55页
        (二)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第55-57页
        (三)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第57-60页
        (四)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启示第60-61页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是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理论依据第61-68页
        (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第61-63页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的科学内涵第63-64页
        (三) 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意义第64-66页
        (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对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启示第66-68页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历史溯源第68-100页
    一、我国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发展历程第68-88页
        (一) 我国古代“大学”实践教育的萌发第68-74页
        (二) 我国近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历史考察第74-82页
        (三) 我国现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历史回顾第82-88页
    二、国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历史发展考量第88-100页
        (一) 国外大学生实践教育思想理论探究第88-91页
        (二) 国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内容与形式探微第91-97页
        (三) 国外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经验与启示第97-100页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类型结构第100-147页
    一、社会服务型实践教育第100-108页
        (一)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第100-101页
        (二) 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第101-102页
        (三) 社会咨询服务、理论宣传服务、技术服务第102-104页
        (四) 青年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第104-108页
    二、社会考察型实践教育第108-116页
        (一) 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实践教育第108-110页
        (二) 依托革命老区、革命圣地进行实践教育第110-113页
        (三) 依托“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实践教育第113-116页
    三、劳动服务型实践教育第116-124页
        (一) 勤工助学活动第116-121页
        (二) 劳动实践教育活动第121-123页
        (三) 环境保护活动第123-124页
    四、校园文化型实践教育第124-129页
        (一)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第124-125页
        (二) 寓教于乐的文娱实践活动,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第125页
        (三) 形式多样的社团实践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生活第125-128页
        (四) 校园文化型实践教育典型案例第128-129页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型的实践教育第129-135页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型的实践教育内涵阐释第129-131页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型实践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第131-134页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型实践教育的典型案例解析第134-135页
    六、其他类型的实践教育第135-147页
        (一) 大学生基层挂职实践教育第135-138页
        (二) 大学生军训实践教育第138-141页
        (三) 大学生课外创业实践教育第141-142页
        (四) 大学生产、学、研联合型实践教育第142-144页
        (五) 大学生虚拟实践教育第144-147页
第四章 当代我国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现实境遇第147-191页
    一、当代我国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现状检视第147-162页
        (一) 当代我国大学生实践教育的整体概貌第147-154页
        (二)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基本经验第154-162页
    二、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实证调研第162-176页
        (一) 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实证调研的数据来源第162-163页
        (二) 当代大学生对实践教育的认识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第163-168页
        (三) 当代大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对实践教育的态度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第168-170页
        (四) 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活动情况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第170-172页
        (五) 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效果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第172-174页
        (六) 当代大学生对实践教育的满意度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第174-176页
    三、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76-188页
        (一) 部分高校尚未形成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第176-180页
        (二) 社会支持大学生实践教育的机制不够健全第180-181页
        (三) 大学生参与实践教育活动面临的困难第181-182页
        (四) 未能充分调动学校职能部门和教师支持实践教育活动的积极性第182-184页
        (五) 大学生实践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创新第184-185页
        (六) 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185-186页
        (七) 实践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第186-188页
    四、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第188-191页
        (一) 社会对大学生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缺乏宣传力度第188页
        (二) 政府对大学生实践教育的有关政策措施缺乏贯彻落实第188-189页
        (三) 学校学生实践教育缺乏足够全面的认识第189页
        (四) 家庭对大学生实践教育缺乏理解与支持第189页
        (五) 大学生自身对实践教育本质内涵缺乏正确认知第189-191页
第五章 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策略探析第191-228页
    一、理论导航: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第191-194页
        (一) 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贯穿到大学生实践教育全过程第191-192页
        (二) 在实践教育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第192-193页
        (三) 引导大学生在实践教育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第193页
        (四) 引导大学生在实践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第193-194页
    二、理念创新:树立实践教育理念、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高度重视和支持实践教育第194-198页
        (一) 更新观念:高校和各级党政领导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第195-196页
        (二) 深化认识:构建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齐抓共管、支持实践教育的工作格局第196-198页
    三、内容形式创新:构建更加科学的实践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第198-206页
        (一) 以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为重点,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第198页
        (二) 以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为中心,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第198-200页
        (三) 以勤工助学和志愿服务为主线,不断拓展大学生实践教育领域第200-204页
        (四) 以“三下乡”和“四进社区”为实践教育品牌,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第204-206页
    四、方式方法创新: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探索大学生实践教育的路径第206-215页
        (一) 实践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第206-208页
        (二)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第208-209页
        (三) 实践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第209-211页
        (四) 实践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增强大学生的专业意识第211-212页
        (五) 实践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培养大学生实践教育氛围第212-215页
    五、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机制、健全制度、推进大学生实践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第215-228页
        (一) 完善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统—领导规划的组织领导体制第215-216页
        (二) 科学构建大学生实践教育的保障机制第216-221页
        (三) 建立大学生实践教育项目化管理运作机制第221-222页
        (四) 建立大学生实践教育的激励机制第222-223页
        (五) 建立大学生实践教育的评价机制第223-228页
附录第228-250页
参考文献第250-26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第265-267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励第267-268页
致谢第268页

论文共2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实践育人研究
下一篇:高校贫困生教育援助及其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