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绪论 | 第6-9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6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6-8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8-9页 |
2 问题提出:以最高法院提出的23号指导性案例为中心展开 | 第9-11页 |
3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溯源 | 第11-17页 |
3.1 历史溯源 | 第11-13页 |
3.2 我国现代的相关立法 | 第13页 |
3.3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功能 | 第13-14页 |
3.3.1 特点 | 第13-14页 |
3.3.2 功能性 | 第14页 |
3.3.3 操作性 | 第14页 |
3.4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意义与价值 | 第14-17页 |
3.4.1 意义 | 第14-15页 |
3.4.2 功能 | 第15-16页 |
3.4.3 激励诉讼 | 第16-17页 |
4 “知假买假”行为与惩罚性赔偿的适用 | 第17-22页 |
4.1 “知假买假”行为 | 第17-18页 |
4.2 最高法院23号指导性案例适用惩罚性赔偿的内容 | 第18-20页 |
4.2.1 关于消费者的特征 | 第18-19页 |
4.2.2 关于赔偿的计算 | 第19-20页 |
4.3 对于最高法院23号指导性案例进一步的思考 | 第20-22页 |
4.3.1 给予“知假买假”的这一行为依托法律理由和依据 | 第20页 |
4.3.2 对我国“知假买假”的这一法律行为的推广和实行提出合理构想 | 第20-22页 |
5 对惩罚性惩罚制度运用的建议 | 第22-27页 |
5.1 最高法院23号指导性案例内涵的具体分析 | 第22-23页 |
5.2 惩罚性赔偿的范围是否扩大 | 第23-24页 |
5.3 最高法院23号指导性案例在网络消费中的实践意义 | 第24-25页 |
5.4 更多新兴消费模式的规范 | 第25-27页 |
6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推行带来的启示 | 第27-32页 |
6.1 惩罚性赔偿的功利使用 | 第27页 |
6.2 打假者的维权途径 | 第27-28页 |
6.3 诉讼的公益性质以及新的诉讼模式 | 第28页 |
6.4 以实践案例分析推行该制度对知假买假行为的启示 | 第28-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