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导论 | 第7-10页 |
1.1 研究现状 | 第7-8页 |
1.1.1 国外家事审判机构的研究现状 | 第7页 |
1.1.2 我国家事审判机构的研究现状 | 第7-8页 |
1.2 论文价值和意义 | 第8-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2 我国家事审判之瓶颈及其分析 | 第10-13页 |
2.1 家事审判之瓶颈 | 第10-11页 |
2.1.1 公开审判原则适用之困境 | 第10页 |
2.1.2 法院对事实认定之困境 | 第10-11页 |
2.1.3 家事审判法官能力之瓶颈 | 第11页 |
2.2 家事调解之瓶颈 | 第11-13页 |
2.2.1 我国家事调解的程序设计之困境 | 第11-12页 |
2.2.2 我国家事案件调解员缺乏专业性 | 第12-13页 |
3 司法实践中专门家事审判庭“试水”应对家事审判之瓶颈 | 第13-19页 |
3.1 我国成立专门的家事审判机构的创新实践 | 第13-14页 |
3.2 我国家事审判机构“试水”的经验 | 第14-19页 |
3.2.1 在家事案件审理过程中以不公开审理为原则 | 第14-15页 |
3.2.2 注重家事案件审判主体的多元化 | 第15页 |
3.2.3 树立调解前置的审理理念 | 第15-16页 |
3.2.4 合理分配举证责任 | 第16页 |
3.2.5 加强法官的职权探知能力和释明义务 | 第16-17页 |
3.2.6 家事案件合理适用“人身保护令” | 第17-19页 |
4 家事审判机构专门化的必要性 | 第19-23页 |
4.1 设立专门的家事法院(庭)有助于应对家事案件的复杂性 | 第19页 |
4.2 家事审判的特殊性质决定 | 第19-21页 |
4.2.1 家事案件主体的特殊性 | 第19-20页 |
4.2.2 审判对象的特殊性 | 第20页 |
4.2.3 审判目标的特殊性 | 第20页 |
4.2.4 审理方式的特殊性 | 第20-21页 |
4.3 传统法院家事审判的局限性 | 第21-23页 |
5 家事审判机构专门化的域外分析 | 第23-28页 |
5.1 域外家事审判机构的立法体例 | 第23-24页 |
5.2 域外家事审判主体的专门化 | 第24-26页 |
5.2.1 专门的家事法院 | 第24-25页 |
5.2.2 少年法院或青少年法院 | 第25页 |
5.2.3 专门的家事法庭 | 第25-26页 |
5.3 域外家事审判专门化之下的特殊审判制度 | 第26-28页 |
6 我国专门家事审判机构的完善 | 第28-34页 |
6.1 我国专门的家事审判立法构建 | 第28页 |
6.2 构建专门的家事审判机构 | 第28-29页 |
6.3 充实多元的审判主体 | 第29-31页 |
6.4 完善家事审判制度 | 第31-34页 |
6.4.1 建立庭审中法官职权探知主义与当事人释明义务相结合的原则 | 第31-32页 |
6.4.2 坚持以不公开审理原则,公开审理为例外的审判原则 | 第32页 |
6.4.3 诉讼与非讼程序交错使用 | 第32页 |
6.4.4 完善家事调解制度 | 第32-33页 |
6.4.5 家事案件检察机关的参与 | 第33-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