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鲁克沁油田梧桐沟组隔夹层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17页
    1.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砂砾岩地层隔夹层类型及划分第11-12页
        1.2.2 砂砾岩地层隔夹层识别方法第12页
        1.2.3 研究区砂砾岩地层隔夹层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第13-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4-15页
    1.4 研究工作量及成果认识第15-17页
        1.4.1 研究工作量第15页
        1.4.2 成果及认识第15-17页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第17-24页
    2.1 地层特征第17-20页
    2.2 构造特征第20页
    2.3 沉积特征第20-21页
    2.4 储层特征第21-23页
        2.4.1 储层砂砾岩体分布特征第21-22页
        2.4.2 储层物性分布特征第22-23页
    2.5 油藏特征第23-24页
第三章 储层地质特征第24-32页
    3.1 储层岩矿及成岩特征第24-27页
        3.1.1 储层岩矿特征第24-25页
        3.1.2 储层成岩特征第25-27页
    3.2 储层孔喉特征第27-29页
    3.3 储层四性关系第29-31页
    3.4 本章小节第31-32页
第四章 隔夹层类型及特征第32-40页
    4.1 取心井隔夹层描述第32-35页
    4.2 隔夹层特征第35-36页
    4.3 隔夹层成因第36-38页
    4.4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五章 隔夹层识别第40-48页
    5.1 隔夹层电性特征第40-42页
        5.1.1 泥质隔夹层电性特征第40页
        5.1.2 粉砂质隔夹层电性特征第40-41页
        5.1.3 钙质隔夹层电性特征第41-42页
    5.2 隔夹层识别标准第42-44页
        5.2.1 隔层识别标准第42页
        5.2.2 夹层识别标准第42-44页
    5.3 隔夹层识别效果分析第44-47页
    5.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六章 隔夹层分布规律第48-60页
    6.1 隔层分布规律第48-52页
    6.2 夹层分布规律第52-59页
        6.2.1 夹层剖面分布规律第52-53页
        6.2.2 夹层平面分布规律第53-56页
        6.2.3 夹层空间分布规律第56-59页
    6.3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七章 隔夹层对油藏开发的影响第60-68页
    7.1 隔夹层对注采效果的影响第60-63页
        7.1.1 隔层对注采效果的影响第60-62页
        7.1.2 夹层对注采效果的影响第62-63页
    7.2 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第63-66页
        7.2.1 隔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第63-64页
        7.2.2 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第64-66页
    7.3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结论及认识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75-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稠油掺稀热化学沉降脱水工艺研究
下一篇:涠洲11-1油田新近系角尾组地震沉积学及其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