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2.1 稠油破乳技术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2.2 主要稠油脱水工艺流程 | 第13-16页 |
1.2.3 影响稠油脱水效果的主要因素 | 第16-17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静态实验方法及实验介质 | 第19-27页 |
2.1 实验仪器及操作说明 | 第19-21页 |
2.2 物性测试 | 第21-23页 |
2.2.1 含水率 | 第21-22页 |
2.2.2 密度 | 第22页 |
2.2.3 粘度 | 第22-23页 |
2.3 乳状液的配制 | 第23-24页 |
2.3.1 计算步骤 | 第23-24页 |
2.3.2 乳状液配制情况 | 第24页 |
2.4 静态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方法 | 第24-26页 |
2.4.1 静态实验参数 | 第24-25页 |
2.4.2 静态实验方法 | 第25页 |
2.4.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稠油沉降脱水宏观实验研究 | 第27-52页 |
3.1 沉降脱水参数对含水率的影响 | 第27-34页 |
3.1.1 温度对含水率的影响 | 第27-29页 |
3.1.2 掺稀比对含水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3.1.3 加药量对含水率的影响 | 第30-32页 |
3.1.4 沉降时间对含水率的影响 | 第32-34页 |
3.2 沉降脱水参数之间的等效关系 | 第34-46页 |
3.2.1 温度—加药量等效曲线 | 第34-40页 |
3.2.2 掺稀比—加药量等效曲线 | 第40-44页 |
3.2.3 掺稀比—温度等效曲线 | 第44-46页 |
3.3 沉降脱水数据的三维图形表示方法 | 第46-51页 |
3.3.1 温度—加药量—时间等含水量面 | 第47-48页 |
3.3.2 温度—加药量—掺稀比等含水量面 | 第48-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稠油沉降脱水液滴粒径分布及特性研究 | 第52-65页 |
4.1 液滴粒径表示方法 | 第52页 |
4.2 初始液滴粒径分布 | 第52-55页 |
4.3 沉降脱水参数对稠油乳状液表层液滴粒径的影响 | 第55-60页 |
4.3.1 加药量对液滴粒径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2 温度对液滴粒径的影响 | 第56-58页 |
4.3.3 掺稀比对液滴粒径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4 沉降时间对液滴粒径的影响 | 第59-60页 |
4.4 沉降脱水参数对稠油乳状液中间层液滴粒径的影响 | 第60-64页 |
4.4.1 沉降时间对液滴粒径的影响 | 第60-61页 |
4.4.2 掺稀比对液滴粒径的影响 | 第61页 |
4.4.3 温度对液滴粒径的影响 | 第61-62页 |
4.4.4 加药量对液滴粒径的影响 | 第62-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稠油掺稀脱水工艺比选 | 第65-77页 |
5.1 两种稠油掺稀脱水工艺 | 第65-66页 |
5.2 动态实验 | 第66-69页 |
5.2.1 动态实验系统 | 第66页 |
5.2.2 主要实验装置 | 第66-68页 |
5.2.3 乳状液的配置 | 第68-69页 |
5.2.4 动态实验步骤 | 第69页 |
5.3 两种掺稀工艺对比分析 | 第69-73页 |
5.3.1 进站预掺混工艺对稠油脱水的影响 | 第69-70页 |
5.3.2 沉降脱水加热能耗对比分析 | 第70-71页 |
5.3.3 沉降脱水效果对比分析 | 第71-73页 |
5.4 沉降脱水工艺参数优选 | 第73-75页 |
5.4.1 掺稀比优选 | 第73-74页 |
5.4.2 温度优选 | 第74-75页 |
5.4.3 加药量优选 | 第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77-78页 |
2 对后期工作的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