涠洲11-1油田新近系角尾组地震沉积学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6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地震沉积学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 | 第13-1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6-22页 |
2.1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6-17页 |
2.2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7-19页 |
2.3 沉积背景与演化 | 第19-22页 |
第三章 角尾组等时地层界面研究 | 第22-38页 |
3.1 等时地层划分方案 | 第22-24页 |
3.2 地质层位标定 | 第24-25页 |
3.3 三级层序划分及其界面特征 | 第25-29页 |
3.3.1 三级层序划分 | 第25-26页 |
3.3.2 三级层序界面特征 | 第26-29页 |
3.4 四级层序划分及其界面特征 | 第29-33页 |
3.4.1 四级层序划分 | 第29-31页 |
3.4.2 四级层序界面特征 | 第31-33页 |
3.5 五级层序划分及其界面特征 | 第33-38页 |
3.5.1 五级层序划分 | 第33-35页 |
3.5.2 五级层序界面的地震识别技术 | 第35-38页 |
第四章 等时地层单元沉积相研究 | 第38-81页 |
4.1 沉积相标志 | 第38-47页 |
4.1.1 岩心特征 | 第38-43页 |
4.1.2 测井相标志 | 第43-45页 |
4.1.3 地震相特征 | 第45-47页 |
4.2 单井相分析 | 第47-49页 |
4.3 连井相分析 | 第49-52页 |
4.4 等时地层单元地震沉积学方法研究 | 第52-66页 |
4.4.1 地震波形特征指示反演 | 第52-59页 |
4.4.2 基于神经网络的地震波形分类 | 第59-60页 |
4.4.3 地震属性优选和分析 | 第60-64页 |
4.4.4 地层切片 | 第64页 |
4.4.5 分频解释技术 | 第64-66页 |
4.5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66-78页 |
4.6 沉积相模式 | 第78-81页 |
第五章 沉积微相对水平井见水规律的影响 | 第81-85页 |
5.1 砂体渗透率的波形特征指示反演 | 第81-82页 |
5.2 沉积微相对水平井见水规律的影响 | 第82-85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