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快速路与常规路网衔接区域信号控制方法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图目录 | 第11-13页 |
| 表目录 | 第13-14页 |
| 1 绪论 | 第14-22页 |
|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 2 衔接区域分析及数据采集 | 第22-36页 |
| ·衔接区域功能特点分析 | 第22-23页 |
| ·快速路系统功能特点 | 第22-23页 |
| ·常规路网功能特点 | 第23页 |
| ·衔接区域衔接型式分析 | 第23-28页 |
| ·快速路与相交道路衔接 | 第24-26页 |
| ·快速路与相邻辅路衔接 | 第26-28页 |
| ·衔接区域控制分析 | 第28-29页 |
| ·数据采集 | 第29-35页 |
| ·数据采集地点 | 第30页 |
| ·数据采集内容及方法 | 第30-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3 衔接区域交通状态评价 | 第36-50页 |
|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第36-42页 |
| ·指标选取原则 | 第36页 |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6-37页 |
| ·定性评价指标量化 | 第37-38页 |
| ·定量评价指标测算 | 第38-42页 |
| ·交通状态模糊综合评判 | 第42-47页 |
| ·建立因素集 | 第42-43页 |
| ·建立权重集 | 第43-44页 |
| ·建立评判集 | 第44页 |
| ·单因素评判 | 第44-46页 |
| ·模糊综合评判 | 第46-47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 ·模糊综合评判结果 | 第47-48页 |
| ·运行状态控制分析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4 衔接区域信号控制方法 | 第50-74页 |
| ·单点信号控制方法 | 第50-55页 |
| ·入口匝道信号控制 | 第50-51页 |
| ·出口匝道辅路信号控制 | 第51-52页 |
| ·辅路上下游交叉口信号控制 | 第52-55页 |
| ·信号联动控制方法 | 第55-73页 |
| ·出入口联动控制 | 第55-57页 |
| ·入口匝道与上游交叉口联动控制 | 第57-63页 |
| ·出口辅路与下游交叉口联动控制 | 第63-69页 |
| ·交叉口控制融合 | 第69-71页 |
| ·辅路联动控制 | 第71-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5 衔接区域联动控制仿真评价 | 第74-88页 |
| ·信号控制方案确定 | 第74-81页 |
| ·单点信号控制方案 | 第74-75页 |
| ·联动信号控制方案 | 第75-79页 |
| ·控制方案汇总 | 第79-81页 |
| ·VISSIM仿真模拟 | 第81-87页 |
| ·VISSIM软件简介 | 第81-82页 |
| ·仿真参数标定 | 第82-83页 |
| ·仿真模型验证 | 第83-85页 |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85-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8-90页 |
| ·研究工作总结 | 第88-89页 |
| ·研究工作展望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 附录A | 第94-100页 |
| 作者简历 | 第100-104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