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现代文献综述 | 第15-28页 |
1.1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概述 | 第15-17页 |
1.1.1 发病原因 | 第15-16页 |
1.1.2 感染来源 | 第16页 |
1.1.3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治疗 | 第16-17页 |
1.1.4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动物模型 | 第17页 |
1.2 宿主对念珠菌的防御机制 | 第17-22页 |
1.2.1 念珠菌感染 | 第17-18页 |
1.2.2 阴道局部屏障 | 第18-19页 |
1.2.3 体液免疫 | 第19页 |
1.2.4 细胞免疫 | 第19页 |
1.2.5 细胞介导的免疫 | 第19-21页 |
1.2.6 细胞因子 | 第21-22页 |
1.3 TLRs在宿主固有免疫防御中的作用 | 第22-28页 |
1.3.1 TLRs的结构 | 第23-24页 |
1.3.2 TLRs的信号通路 | 第24-26页 |
1.3.3 PARs在TLRs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 第26-27页 |
1.3.4 未来研究展望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中医方药证治规律分析 | 第28-39页 |
2.1 历代文献研究概况 | 第28-32页 |
2.1.1 病名源流 | 第28-29页 |
2.1.2 病因病机、辩证分型与治则治法 | 第29-32页 |
2.2 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 第32-36页 |
2.2.1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2.2.2 研究内容 | 第32页 |
2.2.3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2.2.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2.2.5 带下病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第36页 |
2.3 讨论 | 第36-39页 |
2.3.1 带下病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共同点 | 第36-37页 |
2.3.2 中药抗真菌方 | 第37页 |
2.3.3 中医治疗进展 | 第37-38页 |
2.3.4 动物实验目的 | 第38-39页 |
第三章 中药抗真菌方干预小鼠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的研究 | 第39-66页 |
3.1 中药抗真菌方对小鼠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的毒力影响 | 第39-44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9-40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3.1.3 结果 | 第41-43页 |
3.1.4 讨论 | 第43-44页 |
3.1.5 小结 | 第44页 |
3.2 感染白念珠菌后小鼠阴道组织TLR2和TLR4的表达 | 第44-56页 |
3.2.1 材料 | 第45-46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6-50页 |
3.2.3 结果 | 第50-55页 |
3.2.4 讨论 | 第55-56页 |
3.2.5 小结 | 第56页 |
3.3 小鼠阴道灌洗液中炎症因子的变化 | 第56-66页 |
3.3.1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3.3.2 方法 | 第57-58页 |
3.3.3 实验结果 | 第58-63页 |
3.3.4 讨论 | 第63-64页 |
3.3.5 小结 | 第64-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附录 | 第75-81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