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论 | 第12-31页 |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25页 |
(一) 关于认同、国家认同内涵及相关理论的研究 | 第15-19页 |
(二) 关于国家认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宏观研究 | 第19-20页 |
(三)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研究 | 第20-24页 |
(四) 研究的总体评价 | 第24-25页 |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5-29页 |
(一) 国家及国家认同 | 第25-27页 |
(二) 国家认同教育及其发展 | 第27-28页 |
(三)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 | 第28-29页 |
四、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29-31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9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第一章 国家认同教育及其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31-47页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的指导 | 第31-39页 |
(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 第31-33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理论 | 第33-36页 |
(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学理论 | 第36-39页 |
二、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南 | 第39-47页 |
(一)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 第39-44页 |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思想 | 第44-47页 |
第二章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历史回顾 | 第47-61页 |
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历史进程 | 第47-57页 |
(一) 革命与抗争:内困外侮夹缝中的国家认同教育(1935-1949) | 第47-49页 |
(二) 发展与挫折:社会主义探索阶段的国家认同教育(1949-1978) | 第49-52页 |
(三) 恢复与成熟: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国家认同教育(1978年以来) | 第52-57页 |
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基本经验 | 第57-61页 |
(一) 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 第58页 |
(二) 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共中央与自治区党委的领导 | 第58页 |
(三) 始终联系新疆实际,突出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 | 第58-59页 |
(四) 针对不同时期的时代特点与新疆社会现实,拓展教育内容 | 第59页 |
(五) 与时俱进地创新运用新的教育方法、教育载体 | 第59-61页 |
第三章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发展的现实依据 | 第61-81页 |
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 第61-68页 |
(一) 全球化与超国家认同的强化 | 第61-63页 |
(二) 市场化与次国家认同的加剧 | 第63-64页 |
(三) 国家治理体系与认同教育的现代转型 | 第64-66页 |
(四) 信息网络化与认同方式的变迁 | 第66-67页 |
(五) “三股势力”的极端化与消解认同的隐蔽化 | 第67-68页 |
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不容乐观 | 第68-75页 |
(一) 国家认知的模糊性与片面性突出 | 第69-72页 |
(二) 国家情感相对于民族、地域情感淡薄 | 第72-73页 |
(三) 非理性与离心化行为潜藏蛰伏 | 第73-75页 |
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75-81页 |
(一) 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 第75-76页 |
(二) 教育内容针对性不足 | 第76-78页 |
(三) 教育方法有效性欠缺 | 第78-79页 |
(四) 教育机制一定程度上存在漏洞 | 第79-81页 |
第四章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 第81-95页 |
一、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 | 第81-85页 |
(一) 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 | 第81-82页 |
(二) 新疆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性 | 第82-84页 |
(三) 多元与一体之间的认同张力 | 第84-85页 |
二、科学把握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国民文化之间的关系 | 第85-89页 |
(一) 正视民族文化的传统性与国民文化的现代性之间的龃龉 | 第85-87页 |
(二) 积极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资源 | 第87-88页 |
(三) 警惕“三股势力”对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利用 | 第88-89页 |
三、辨证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 | 第89-95页 |
(一) 价值的秘密在于主体 | 第90-91页 |
(二) 淹没于宗教、民族价值共同体中的个人价值 | 第91-92页 |
(三) 现代国家认同教育的个人价值转向 | 第92-95页 |
第五章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发展的实践路向 | 第95-116页 |
一、坚持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 | 第95-98页 |
(一) 强化中国特色 | 第95-96页 |
(二) 突出以人为本 | 第96-97页 |
(三) 确立系统思维 | 第97-98页 |
二、推动教育内容的更新完善 | 第98-107页 |
(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代法治教育 | 第98-101页 |
(二) 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教育 | 第101-102页 |
(三) 拓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与历史教育 | 第102-104页 |
(四) 重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现代人格教育 | 第104-106页 |
(五) 增强新疆周边国家国情与地缘政治教育 | 第106-107页 |
三、促进教育方式的现代转型 | 第107-111页 |
(一)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 第107-109页 |
(二) 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统一 | 第109-110页 |
(三) 传统方式与现代手段相协调 | 第110-111页 |
四、实现教育机制的健全优化 | 第111-116页 |
(一) 健全新疆地区高等学校党委领导机制 | 第111-112页 |
(二) 加强新疆地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 第112-114页 |
(三) 建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意识过快增长的预警机制 | 第114-115页 |
(四) 优化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协调机制 | 第115-116页 |
结语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7页 |
附录 | 第127-131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