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各项工程与工种论文--基础工程论文

深基坑工程截水帷幕作用机理及失效治理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1.1 引言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0页
        1.2.1 水泥土截水帷幕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地下水渗流研究的发展概况第14-18页
        1.2.3 基坑渗流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1.2.4 数值分析的研究现状第19-20页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第20-21页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0-21页
        1.3.2 研究的创新点第21页
    1.4 本文的结构第21-22页
第二章 基坑工程中地下水渗流问题及研究第22-27页
    2.1 渗流基本概念第22-23页
    2.2 渗流基本微分方程第23-25页
    2.3 定解条件第25-27页
        2.3.1 初始条件第25页
        2.3.2 边界条件第25-27页
第三章 工程实例分析第27-37页
    3.1 工程概况第27-28页
    3.2 工程地质条件第28-31页
        3.2.1 区域地质构造概况第28-29页
        3.2.2 场地地形地貌第29页
        3.2.3 场地地层及分布特征第29-30页
        3.2.4 水文地质条件第30-31页
    3.3 截水帷幕作用第31-33页
        3.3.1 截水帷幕的概念第31页
        3.3.2 采用截水帷幕的条件第31-32页
        3.3.3 截水帷幕形成方法及适用条件第32页
        3.3.4 截水帷幕的作用第32-33页
    3.4 截水帷幕施工情况第33-36页
        3.4.1 截水帷幕失效概况第33-34页
        3.4.2 截水帷幕失效原因分析第34-35页
        3.4.3 截水帷幕失效处理第35-36页
    3.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室内水泥土渗透实验第37-65页
    4.1 水泥土渗透实验目的及方案第37-38页
        4.1.1 水泥土渗透实验目的第37页
        4.1.2 水泥土渗透实验方案第37-38页
    4.2 水泥土外加剂的选择第38-41页
        4.2.1 水泥土的固化机理第38-39页
        4.2.2 水泥土渗透特性第39页
        4.2.3 水泥土的力学特性第39-40页
        4.2.4 外加剂(粉煤灰、熟石灰)对水泥土渗透性的作用机理第40-41页
    4.3 现场土样物理指标的测定第41-42页
        4.3.1 测定土样的天然含水率第41页
        4.3.2 风干土样第41-42页
        4.3.3 碾磨土样第42页
        4.3.4 测定风干土样的含水率第42页
    4.4 水泥土试件的制作与养护第42-47页
        4.4.1 水泥土配合比的设计第42-43页
        4.4.2 实验分组第43-44页
        4.4.3 水泥土试块的制备第44-46页
        4.4.4 水泥土试块的养护第46-47页
    4.5 渗透实验前期准备工作第47-49页
        4.5.1 水泥土试块的密封第47-48页
        4.5.2 渗透实验的相关仪器第48-49页
    4.6 渗透实验第49-50页
    4.7 实验数据处理第50-51页
    4.8 实验数据处理第51-64页
        4.8.1 养护时间对渗透系数的影响第51-61页
        4.8.2 渗透系数随养护时间的变化规律第61-62页
        4.8.3 最优配合比的比选第62-64页
    4.9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五章 深基坑截水帷幕作用机理及失效治理的数值模拟分析第65-102页
    5.1 数值模拟软件的选取第65-66页
    5.2 FLAC3D软件第66-69页
        5.2.1 FLAC3D软件简介第66页
        5.2.2 FLAC3D软件基本原理第66-69页
    5.3 FLAC3D渗流分析原理及方法第69-70页
        5.3.1 FLAC3D渗流理论分析第69页
        5.3.2 FLAC3D渗流的计算分析第69-70页
    5.4 土体的本构模型第70-74页
        5.4.1 介绍第70页
        5.4.2 弹性模型第70-71页
        5.4.3 非线弹性模型第71页
        5.4.4 弹塑性模型第71-72页
        5.4.5 Mohr-Coulomb模型第72-73页
        5.4.6 本构模型的选取第73-74页
    5.5 深基坑开挖的数值模拟第74-80页
        5.5.1 理论依据第74页
        5.5.2 模型计算参数的选取第74-76页
        5.5.3 模型的建立第76-80页
    5.6 正常施工情况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第80-89页
        5.6.1 基坑未施工时的初始状态第80-81页
        5.6.2 基坑开挖过程竖向位移分析第81-83页
        5.6.3 基坑开挖过程水平位移分析第83-86页
        5.6.4 孔隙水压力特征及渗流场模拟结果分析第86-89页
    5.7 局部截水帷幕失效情况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第89-91页
        5.7.1 截水帷幕失效后基坑开挖引起的竖向位移第89-90页
        5.7.2 截水帷幕失效后基坑开挖引起的水平位移第90页
        5.7.3 截水帷幕失效后基坑开挖引起的孔隙水压力特征及渗流场模拟第90-91页
    5.8 局部截水帷幕失效后的治理情况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第91-94页
        5.8.1 截水帷幕治理后基坑开挖引起的竖向位移第91-92页
        5.8.2 截水帷幕治理后基坑开挖引起的水平位移第92-93页
        5.8.3 截水帷幕治理后基坑开挖引起的孔隙水压力特征及渗流场模拟第93-94页
    5.9 未设置截水帷幕情况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第94-100页
        5.9.1 基坑开挖过程竖向位移分析第94-96页
        5.9.2 基坑开挖过程水平位移分析第96-98页
        5.9.3 孔隙水压力特征及渗流场模拟结果分析第98-100页
    5.10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2-104页
    6.1 结论第102-103页
    6.2 展望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第108-109页
致谢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昆玉一体化视角下城市空间扩展研究
下一篇:基于知觉现象学的现代公共建筑入口引导空间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