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昆玉一体化视角下城市空间扩展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48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1 国内背景第9页
        1.1.2 省内背景第9-11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25页
        1.2.1 城市化研究进展第11-14页
        1.2.2 城市空间扩展研究进展第14-19页
        1.2.3 一体化(同城化)研究进展第19-25页
        1.2.4 研究进展小结第25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5-26页
        1.3.1 研究目的第25页
        1.3.2 研究意义第25-26页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第26页
    1.5 研究内容第26-27页
    1.6 研究区概况及选取第27-32页
        1.6.1 自然地理概况第28-29页
        1.6.2 社会经济概况第29-31页
        1.6.3 研究区选取原因第31-32页
    1.7 研究方法第32-47页
        1.7.1 基于RS和GIS技术的影像数据处理第32-39页
        1.7.2 城市空间扩展演变特征的研究方法第39-44页
        1.7.3 城市空间扩展驱动力的研究方法第44-45页
        1.7.4 城市空间扩展仿真模拟方法第45-47页
    1.8 技术路线第47-48页
第二章 城市空间扩展动态格局特征第48-75页
    2.1 城市空间得失变化动态格局第48-51页
    2.2 城市空间净变化动态格局第51-55页
    2.3 城市空间转换动态格局第55-61页
    2.4 城市空间变化进程动态格局第61-65页
    2.5 城市空间紧凑度动态格局第65页
    2.6 城市空间间隙度动态格局第65-68页
    2.7 城市空间扩展趋势面动态格局第68-72页
    2.8 昆玉一体化扩展特征的比较讨论第72-75页
第三章 城市空间扩展数量规模特征第75-80页
    3.1 城市空间扩展速度第75-76页
    3.2 城市扩展动态度第76页
    3.3 城市用地扩展强度第76-77页
    3.4 城市扩展综合指数第77页
    3.5 小结第77-80页
第四章 城市空间扩展驱动力分析第80-91页
    4.1 自然地理条件第80-87页
        4.1.1 地形地貌第80-83页
        4.1.2 交通条件第83-85页
        4.1.3 水体条件第85页
        4.1.4 土地利用现状条件第85-87页
    4.2 社会经济条件第87-89页
    4.3 因子检验第89-90页
    4.4 小结第90-91页
第五章 基于LCM模型的城市空间扩展模拟与预测第91-101页
    5.1 2005-2015年昆玉城市空间扩展仿真模拟第91-96页
        5.1.1 转化潜力建模第91-93页
        5.1.2 2005-2015 研究区城市空间扩展变化软预测第93-95页
        5.1.3 模拟精度评价第95-96页
    5.2 2015-2025 年年昆玉城市空间扩展仿真预测第96-100页
        5.2.1 转化潜力建模第96-97页
        5.2.2 2015-2025 年研究区城市空间扩展变化软预测第97-99页
        5.2.3 研究区城市空间预测格局变化进程分析第99-100页
    5.3 小结第100-101页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第101-104页
    6.1 影像解译与分类结论第101页
    6.2 扩展的动态格局特征结论第101-102页
    6.3 扩展的数量规模特征结论第102页
    6.4 城市空间扩展驱动力结论第102页
    6.5 城市空间扩展模拟预测结论第102-103页
    6.6 昆玉一体化趋势第103-104页
第七章 不足与展望第104-106页
    7.1 研究不足第104页
    7.2 研究展望第104-106页
        7.2.1 昆玉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响应第104-105页
        7.2.2 昆玉城市空间扩展的社会经济响应第105页
        7.2.3 昆玉城市空间发展建议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2页
致谢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能值分析的昆明市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健康研究
下一篇:深基坑工程截水帷幕作用机理及失效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