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 第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1-14页 |
第二章 知觉现象学的发展研究 | 第14-18页 |
2.1 现象学研究与知觉现象学的发展 | 第14-16页 |
2.2 知觉现象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2.3 小结 | 第17-18页 |
第三章 公共建筑入口引导空间的组织建构 | 第18-32页 |
3.1 入口的概念与引导空间的属性 | 第18-22页 |
3.1.1 从“门”到“入口空间” | 第18-20页 |
3.1.2 建筑入口引导空间的概念 | 第20页 |
3.1.3 入口引导空间的属性 | 第20-22页 |
3.2 入口引导空间构成要素 | 第22-26页 |
3.2.1 物质要素的客体构成 | 第22-23页 |
3.2.2 精神要素的本体回归 | 第23-26页 |
3.3 公共建筑入口引导空间的形态构成 | 第26-32页 |
3.3.1 形式特征 | 第26-27页 |
3.3.2 形态要素 | 第27-29页 |
3.3.3 组织引导 | 第29-32页 |
第四章 公共建筑入口引导空间的时空演绎与感知体验 | 第32-56页 |
4.1 时间——入口引导空间的内在秩序 | 第32-38页 |
4.1.1 古典秩序 | 第32-36页 |
4.1.2 人文理性 | 第36-38页 |
4.2 空间——入口引导空间的外在形式 | 第38-43页 |
4.2.1 空间的线索 | 第38-39页 |
4.2.2 视觉的导向 | 第39-41页 |
4.2.3 听觉的感染 | 第41-42页 |
4.2.4 触觉的探索 | 第42-43页 |
4.2.5 嗅觉的引导 | 第43页 |
4.3 感官体验与现实理性下的营造需求 | 第43-56页 |
4.3.1 体验的内涵 | 第44-45页 |
4.3.2 建筑与体验之“场所精神” | 第45-46页 |
4.3.3 情:体验的情感需求 | 第46-52页 |
4.3.4 理:建筑的功能需求 | 第52-56页 |
第五章 知觉现象学指导下公共建筑入口引导空间的设计思路 | 第56-86页 |
5.1 公共建筑入口引导空间的的场所构建 | 第56-64页 |
5.1.1 场所结构 | 第56-57页 |
5.1.2 路径设计 | 第57-62页 |
5.1.3 界域消解 | 第62-64页 |
5.2 公共建筑入口引导空间的过渡层次 | 第64-74页 |
5.2.1 空间过渡的定义 | 第64-65页 |
5.2.2 第一层面——建筑环境与城市环境的过渡 | 第65-71页 |
5.2.3 第二层面——室内外空间的过渡 | 第71-74页 |
5.3 公共建筑入口引导空间的营造手法 | 第74-86页 |
5.3.1 入口空间的限定 | 第74-77页 |
5.3.2 设计立意的象征 | 第77-79页 |
5.3.3 自然元素的借用 | 第79-82页 |
5.3.4 引导空间的暗示 | 第82-8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6.1 入口引导空间研究结论综述 | 第86-87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