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共轨喷油泵柱塞偶件密封与润滑特性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高压共轨喷油泵结构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柱塞偶件密封与润滑特性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柱塞偶件磨损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3 精密偶件流固耦合仿真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7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高压共轨喷油泵柱塞偶件特性及油膜特性 | 第19-32页 |
2.1 高压共轨喷油泵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9-21页 |
2.1.1 高压共轨喷油泵结构 | 第19-20页 |
2.1.2 高压共轨喷油泵工作原理 | 第20-21页 |
2.2 高压共轨喷油泵柱塞工作特性 | 第21-25页 |
2.2.1 偏心凸轮运动规律分析 | 第21-23页 |
2.2.2 柱塞受力特性分析 | 第23-25页 |
2.3 柱塞偶件油膜特性 | 第25-31页 |
2.3.1 柱塞偶件润滑特性 | 第25-26页 |
2.3.2 柱塞偶件泄漏分析 | 第26-28页 |
2.3.3 燃油的粘压粘温效应 | 第28-29页 |
2.3.4 柱塞偶件间隙油膜生热分析 | 第29-30页 |
2.3.5 柱塞偶件间隙变形分析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柱塞偶件密封特性研究 | 第32-43页 |
3.1 间隙油膜模型建立 | 第32-36页 |
3.1.1 模型分析 | 第32-33页 |
3.1.2 边界条件设置 | 第33页 |
3.1.3 网格和时间步长无关性检验 | 第33-36页 |
3.2 柱塞偶件结构参数对密封特性影响 | 第36-39页 |
3.2.1 密封长度 | 第37页 |
3.2.2 柱塞直径 | 第37-38页 |
3.2.3 配合间隙厚度 | 第38-39页 |
3.3 喷油泵工作参数对密封特性影响 | 第39-40页 |
3.3.1 喷油泵供油压力 | 第39-40页 |
3.3.2 喷油泵供油量 | 第40页 |
3.4 燃油物性参数对密封特性影响 | 第40-42页 |
3.4.1 燃油粘度 | 第40-41页 |
3.4.2 燃油可压缩性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柱塞偶件的热流固耦合分析 | 第43-72页 |
4.1 热流固耦合模型建立 | 第43-47页 |
4.1.1 热流固耦合介绍 | 第43页 |
4.1.2 几何建模 | 第43-45页 |
4.1.3 仿真条件设置 | 第45-47页 |
4.2 热流固耦合仿真结果比较 | 第47-51页 |
4.2.1 热载荷对油膜变形影响对比 | 第48-50页 |
4.2.2 燃油温度对油膜变形影响 | 第50-51页 |
4.3 泵工况对油膜温度影响 | 第51-53页 |
4.3.1 泵转速 | 第51-52页 |
4.3.2 泵工作压力 | 第52-53页 |
4.3.3 泵供油量 | 第53页 |
4.4 凸轮力对油膜变形影响 | 第53-60页 |
4.4.1 柱塞位于上止点时油膜变形 | 第53-57页 |
4.4.2 柱塞位于下止点时油膜变形 | 第57-59页 |
4.4.3 不同工作压力下凸轮力对油膜变形影响 | 第59-60页 |
4.5 柱塞偶件改进研究 | 第60-70页 |
4.5.1 柱塞结构变形补偿 | 第60-66页 |
4.5.2 柱塞偶件材料替换 | 第66-7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柱塞偶件磨损与燃油生热试验研究 | 第72-91页 |
5.1 柱塞偶件磨损实验 | 第72-83页 |
5.1.1 高压共轨喷油泵及柱塞偶件拆分 | 第72-74页 |
5.1.2 柱塞剖面磨损分析 | 第74-75页 |
5.1.3 电镜观察分析 | 第75-83页 |
5.2 高压共轨喷油泵生热分析 | 第83-89页 |
5.2.1 试验设计 | 第84-85页 |
5.2.2 喷油泵转速对燃油温升影响 | 第85-88页 |
5.2.3 喷油泵工作压力对燃油温升影响 | 第88-89页 |
5.2.4 喷油泵出油流量对燃油温升影响 | 第8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附录 | 第97-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附件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