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极端润湿性微纳结构表面矩形通道内流动沸腾传热特性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3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3页
    1.2 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传热特性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微纳结构表面强化沸腾传热研究现状第15-17页
    1.4 表面润湿性对沸腾传热影响第17-21页
        1.4.1 极端润湿性表面制备研究现状第17-19页
        1.4.2 润湿性对沸腾换热影响研究现状第19-21页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21-22页
    1.6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二章 极端润湿性微纳结构铝基表面槽道制备第23-38页
    2.1 表面润湿性基本理论第23-25页
    2.2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25-27页
    2.3 极端润湿性表面铝基槽道制备第27-31页
        2.3.1 铝基微细通道实验段制备方法第27页
        2.3.2 实验前准备第27-28页
        2.3.3 试件预处理第28-29页
        2.3.4 微纳结构极端润湿性表面制备第29-31页
    2.4 超疏水表面润湿性及表面微观结构第31-36页
        2.4.1CuCl2浓度及刻蚀时间对表面疏水性影响第31-34页
        2.4.2 表面微观结构分析第34-36页
    2.5 超亲水/超疏水微纳结构表面微细通道制备第36-37页
    2.6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微细通道流动沸腾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第38-58页
    3.1 实验系统及装置第38-45页
        3.1.1 冷却回路系统第40-41页
        3.1.2 实验段第41-43页
        3.1.3 数据采集系统第43-45页
    3.2 实验过程第45-48页
        3.2.1 实验前准备第45-46页
        3.2.2 实验具体操作步骤第46-48页
    3.3 实验数据处理第48-52页
        3.3.1 有效热流密度第48-49页
        3.3.2 质量流率第49-50页
        3.3.3 热力平衡干度第50-51页
        3.3.4 壁面温度及过热度第51页
        3.3.5 传热系数第51-52页
    3.4 实验数据处理程序第52-55页
    3.5 实验参数误差分析第55-57页
    3.6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四章 光滑表面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传热特性第58-76页
    4.1 实验段热平衡分析第58-60页
    4.2 光滑表面微细通道内沸腾传热曲线第60-64页
        4.2.1 质量流率对沸腾传热性能的影响第60-62页
        4.2.2 入口过冷度对沸腾传热性能的影响第62-63页
        4.2.3 系统压力对沸腾传热性能的影响第63-64页
    4.3 光滑表面微细通道内整体沸腾传热性能分布第64-68页
        4.3.1 质量流率对沿程传热系数的影响第64-67页
        4.3.2 入口过冷度对沿程传热系数的影响第67-68页
    4.4 光滑表面微细通道内平均饱和沸腾传热系数第68-70页
    4.5 传热模型对比与修正第70-75页
        4.5.1 与国际经典传热系数经验关联式对比第70-73页
        4.5.2 传热模型修正第73-75页
    4.6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五章 极端润湿性表面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传热特性第76-90页
    5.1 不同表面通道内沸腾传热曲线对比第76-78页
    5.2 不同表面通道内沿程传热系数对比第78-80页
    5.3 极端润湿性表面平均饱和沸腾传热系数第80-82页
        5.3.1 超亲水/超疏水表面通道内平均饱和沸腾传热系数第80-81页
        5.3.2 不同表面通道内平均饱和沸腾传热系数对比第81-82页
    5.4 表面特性对沸腾传热影响机理分析第82-88页
        5.4.1 壁面过热度分析第82-84页
        5.4.2 汽泡脱离直径分析第84-87页
        5.4.3 汽泡脱离频率分析第87-88页
    5.5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六章 支持向量机对三种表面通道内传热系数预测第90-108页
    6.1 支持向量机基本理论第90-96页
        6.1.1 支持向量机分类机第90-94页
        6.1.2 支持向量机回归机第94-96页
    6.2 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算法过程第96-98页
        6.2.1 粒子群算法基本原理第96-97页
        6.2.2 基于PSO的SVM模型参数优化第97-98页
    6.3 支持向量机传热模型的建立与预测第98-103页
        6.3.1 实验参数选择第99-100页
        6.3.2 普通光滑表面通道内沸腾传热系数预测第100-101页
        6.3.3 超亲水、超疏水表面通道内沸腾传热系数预测第101-103页
    6.4 不同表面通道内支持向量机传热模型建立第103-107页
    6.5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结论与展望第108-110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108-109页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第109页
    建议和展望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2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0-121页
致谢第121-122页
附件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压共轨喷油泵柱塞偶件密封与润滑特性研究
下一篇:凹穴型微通道换热器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