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论网络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犯罪的认定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前言第7-9页
第1章 网络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犯罪的概述第9-13页
    1.1 网络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犯罪的概念厘清第9-10页
        1.1.1 假冒注册商标罪与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第9-10页
        1.1.2 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与网络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犯罪第10页
    1.2 网络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犯罪的特点第10-13页
        1.2.1 网络销售主体多元,定性难第10-11页
        1.2.2 网络销售渠道多样,覆盖面广第11页
        1.2.3 网络销售方式隐蔽,监管难度大第11-12页
        1.2.4 网络销售市场针对性强,领域范围宽第12-13页
第2章 网络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犯罪认定的困境第13-25页
    2.1 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的构成要件第13页
    2.2 网络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犯罪认定困境的具体表现第13-25页
        2.2.1 犯罪主体定性难第13-16页
        2.2.2 犯罪行为认定第16-18页
        2.2.3 犯罪数额确定难第18-21页
        2.2.4 犯罪形态划分不明第21-22页
        2.2.5 网络销售的证据认定难第22-24页
        2.2.6 商标水印等网络新生事物的认定依据缺失第24-25页
第3章 网络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犯罪认定困境的原因分析第25-31页
    3.1 网络商品交易的迅速发展与立法的相对滞后、不完善之间的矛盾第25-26页
    3.2 行政执法与刑事立案侦查之间的嫌隙第26-28页
    3.3 立法的相对滞后、不完善与司法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之间的张力第28页
    3.4 社会与市场主体的行为规制和救济制度的缺失第28-31页
        3.4.1 社会公众第28-29页
        3.4.2 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第29-31页
第4章 网络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犯罪认定困境的解决路径第31-38页
    4.1 立法层面第31-33页
        4.1.1 扩展相关概念的内涵第31-32页
        4.1.2 无实际被假冒对象的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行为的定性第32页
        4.1.3 销售隐性反向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的行为的定性第32-33页
        4.1.4 注册商标合法使用人鉴定结论的定性第33页
    4.2 司法实践层面第33-36页
        4.2.1 犯罪主体的认定第34页
        4.2.2 犯罪主观罪过的判定第34-35页
        4.2.3 犯罪数额的计算方式第35页
        4.2.4 犯罪既遂与未遂形态并存的处理方式第35-36页
        4.2.5 其他相关制度的完善第36页
    4.3 制度层面第36-38页
第5章 结语第38-39页
致谢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网络约租车行政规制研究
下一篇:我国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