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取保候审概述 | 第11-14页 |
一、取保候审的概念 | 第11页 |
二、取保候审的历史沿革 | 第11-13页 |
(一) 古代取保候审规定 | 第11页 |
(二) 近代取保候审规定 | 第11-12页 |
(三) 1979年取保候审制度评价 | 第12页 |
(四) 1996年取保候审制度评价 | 第12-13页 |
三、取保候审法律特征 | 第13-14页 |
(一) 程序法定 | 第13页 |
(二) 强制性 | 第13页 |
(三) 保障性 | 第13页 |
(四) 预防性 | 第13-14页 |
第二部分 保释制度的比较法考察 | 第14-28页 |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保释制度 | 第14-21页 |
(一) 英国的保释制度 | 第14-17页 |
(二) 美国的保释制度 | 第17-21页 |
小结 | 第21页 |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保释制度 | 第21-24页 |
(一) 法国的司法监督 | 第21-23页 |
(二) 德国的取保候审制度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页 |
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保释制度 | 第24-28页 |
(一) 日本的保释制度 | 第24-25页 |
(二) 意大利的人身防范措施 | 第25-26页 |
(三) 台湾地区的具保 | 第26-27页 |
启示: 保释制度的共同点 | 第27-28页 |
第三部分 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28-34页 |
一、取保候审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一) 决定的正当化程度低 | 第28页 |
(二) 重大疾病难以确定 | 第28-29页 |
(三) 社会危险性规定过于宽泛 | 第29页 |
(四) 期限规定不明确 | 第29-30页 |
(五) 没有程序性制裁后果 | 第30页 |
(六) 未规定救济程序 | 第30页 |
(七) 关于解除规定的漏洞 | 第30页 |
(八) 保证方式单一 | 第30-31页 |
二、取保候审司法实践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一) 外地人取保候审难 | 第31页 |
(二) 以保代侦 | 第31-32页 |
(三) 执行流于形式 | 第32页 |
(四) 脱保 | 第32页 |
(五) 对脱保的惩戒难以实现 | 第32页 |
(六) 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取保候审情况不知情 | 第32-33页 |
三、取保候审制度在问题的原因 | 第33-34页 |
(一) “流水作业”导致了司法裁判活动不能居于刑事诉讼的中心 | 第33页 |
(二) 审前诉讼活动没有相应司法审查 | 第33页 |
(三) 高羁押率导致侦查程序控辩力量的失衡 | 第33-34页 |
第四部分 完善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具体设想 | 第34-46页 |
一、完善我国取保候审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 第35-38页 |
(一) 人权保障原则 | 第35页 |
(二) 无罪推定原则 | 第35-36页 |
(三) 正当程序原则 | 第36-37页 |
(四) 控辩平衡原则 | 第37页 |
(五) 诉讼效率原则 | 第37页 |
(六) 比例原则 | 第37-38页 |
二、完善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构想 | 第38-46页 |
(一) 从“流水作业”走向以司法审判为中心 | 第38-39页 |
(二) 将取保候审规定为刑事被告人宪法权利 | 第39-40页 |
(三) 确立宪法救济机制 | 第40-41页 |
(四) 设立审前法官 | 第41-42页 |
(五) 科学界定公检法的职能 | 第42-43页 |
(六) 科学设置取保候审程序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