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8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19-20页 |
1.4.1 主要创新点 | 第19页 |
1.4.2 主要不足 | 第19-20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1.1 地方政府债务 | 第20-21页 |
2.1.2 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 | 第21-22页 |
2.2 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2.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第22-23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3-24页 |
2.3 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分析 | 第24-26页 |
2.3.1 加强债务管理的途径 | 第24页 |
2.3.2 评估和控制财政风险的基础 | 第24-26页 |
3 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6-34页 |
3.1 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的现状 | 第26-28页 |
3.1.1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 第26页 |
3.1.2 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的现状 | 第26-28页 |
3.2 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3.2.1 披露内容不全面 | 第28-29页 |
3.2.2 披露方式不规范 | 第29-30页 |
3.2.3 缺少对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的有效监督 | 第30页 |
3.3 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34页 |
3.3.1 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缺陷 | 第30-31页 |
3.3.2 披露制度不完善 | 第31-32页 |
3.3.3 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 第32-34页 |
4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34-42页 |
4.1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的先进经验 | 第34-39页 |
4.1.1 新西兰 | 第34-36页 |
4.1.2 美国 | 第36-39页 |
4.2 对我国的启示 | 第39-42页 |
4.2.1 推行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加强对债务的披露 | 第39页 |
4.2.2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方式内容 | 第39-40页 |
4.2.3 加强对地方政府财务报表中债务的审计 | 第40页 |
4.2.4 提高财权与事权的匹配度 | 第40-42页 |
5 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的政策建议 | 第42-54页 |
5.1 完善债务信息披露制度 | 第42-45页 |
5.1.1 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的目标 | 第42页 |
5.1.2 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的原则 | 第42-44页 |
5.1.3 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的方式 | 第44页 |
5.1.4 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需分步推进 | 第44-45页 |
5.2 加快推进权责发生制下政府债务信息披露具体工作的开展 | 第45-47页 |
5.2.1 设置合理的政府债务会计科目 | 第45-46页 |
5.2.2 债务计量属性的选择 | 第46-47页 |
5.3 落实与债务信息披露相配套的审计工作 | 第47页 |
5.4 促进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相匹配 | 第47-48页 |
5.4.1 明确界定事权 | 第47-48页 |
5.4.2 根据事权定财权 | 第48页 |
5.5 其他 | 第48页 |
5.6 关于债务信息披露方式内容的设想 | 第48-54页 |
5.6.1 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披露 | 第49页 |
5.6.2 财务报表附注披露 | 第49-50页 |
5.6.3 债务分析部分 | 第50-54页 |
6 结论 | 第54-56页 |
7 附录 | 第56-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