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可识别性滨水空间营造方法初探--以京杭大运河(淮安段)滨水空间设计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图表目录第10-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6页
    1.1 研究对象及范围第14-19页
        1.1.1 城市滨水空间的概念和发展第14-16页
        1.1.2 运河滨水空间的概念与发展第16-18页
        1.1.3 京杭大运河与淮安市的关系第18-19页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9-22页
        1.2.1 研究背景第20-21页
        1.2.2 研究意义第21-22页
    1.3 相关理论第22-24页
        1.3.1 城市意象理论第22页
        1.3.2 场所理论第22-23页
        1.3.3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第23页
        1.3.4 景观生态学理论第23-24页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24-26页
        1.4.1 研究方法第24页
        1.4.2 研究框架第24-26页
第二章 滨水空间案例研究第26-38页
    2.1 典型案例第26-33页
        2.1.1 亲水空间第26-28页
        2.1.2 人文空间第28-29页
        2.1.3 滨水尺度第29-31页
        2.1.4 交通体系第31-32页
        2.1.5 绿地系统第32-33页
    2.2 存在问题第33-34页
        2.2.1 水质条件恶化第33页
        2.2.2 亲水空间“不亲”第33-34页
        2.2.3 总体秩序混乱第34页
        2.2.4 公共参与度低第34页
        2.2.5 地域文化缺失第34页
        2.2.6 景观环境低下第34页
    2.3 案例启示第34-36页
        2.3.1 理想滨水空间第34-35页
        2.3.2 可识别的再认识第35-36页
    2.4 小结第36-38页
第三章 淮安大运河滨水空间现状的可识别性研究第38-58页
    3.1 功能的可识别性第39-40页
        3.1.1 功能量变第39页
        3.1.2 功能质变第39-40页
    3.2 形态的可识别性第40-42页
        3.2.1 共构形态第40-41页
        3.2.2 对比形态第41页
        3.2.3 主从形态第41-42页
    3.3 景观的可识别性第42-44页
        3.3.1 自然景观第42-43页
        3.3.2 人文景观第43-44页
    3.4 脉络的可识别性第44-49页
        3.4.1 时间脉络第44-45页
        3.4.2 空间脉络第45-46页
        3.4.3 文化脉络第46-49页
    3.5 存在问题第49-57页
        3.5.1 空间功能混乱第50页
        3.5.2 交通系统不全第50-51页
        3.5.3 建筑景观欠佳第51-54页
        3.5.4 景观质量低下第54-55页
        3.5.5 绿地系统破碎第55-57页
        3.5.6 天际轮廓不明第57页
    3.6 小结第57-58页
第四章 可识别性滨水空间营造方法第58-92页
    4.1 空间功能的可识别性第58-61页
        4.1.1 功能筛选第58-59页
        4.1.2 功能整合第59页
        4.1.3 功能置换第59-61页
        4.1.4 功能注入第61页
    4.2 空间秩序的可识别性第61-71页
        4.2.1 空间连续第61-66页
        4.2.2 空间变化第66-67页
        4.2.3 空间层次第67-71页
    4.3 空间感知系统的可识别性第71-74页
        4.3.1 自然感知系统第71-72页
        4.3.2 人文感知系统第72-74页
    4.4 空间形态要素的可识别性第74-81页
        4.4.1 点状要素—桥梁第74-78页
        4.4.2 线状要素—驳岸第78-81页
        4.4.3 面状要素—河湾第81页
    4.5 空间物质要素的可识别性第81-91页
        4.5.1 道路系统第82-84页
        4.5.2 绿化系统第84-85页
        4.5.3 建筑系统第85-91页
    4.6 小结第91-92页
第五章 实证:淮安市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建构可识别性的滨水空间第92-110页
    5.1 空间功能的可识别性构建第92-95页
        5.1.1 功能结构——营造整体秩序第92-93页
        5.1.2 功能布局——构建功能体系第93-94页
        5.1.3 功能分区——突出公共职能第94-95页
    5.2 空间形态的可识别性构建第95-97页
        5.2.1 空间韵律——以重复求识别第95-96页
        5.2.2 空间层次——以渐进求识别第96-97页
        5.2.3 空间界面——以个性求识别第97页
    5.3 空间感知的可识别性构建第97-105页
        5.3.1 意象感知——重点识别第97-100页
        5.3.2 生态感知——背景识别第100-103页
        5.3.3 文化感知——内涵识别第103-105页
    5.4 空间要素的可识别性构建第105-110页
        5.4.1 交通体系——识别的途径第105-107页
        5.4.2 绿地体系——识别的背景第107页
        5.4.3 建筑体系——识别的基础第107-110页
结语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5-116页
致谢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更新单元”方法的城市中心区更新规划研究
下一篇:考虑驾驶风格的换道预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