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更新单元”方法的城市中心区更新规划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6页
    1.1 研究范围第11-12页
    1.2 研究意义第12-15页
        1.2.1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对城市更新的作用第12-14页
        1.2.2 探寻城市中心区科学系统的更新模式第14页
        1.2.3 客观历史价值与文献价值第14-15页
    1.3 研究目的第15-16页
    1.4 研究背景与研究条件第16-22页
        1.4.1 为什么选择深圳华强北第16-18页
        1.4.2 研究背景第18-21页
        1.4.3 研究条件第21-22页
    1.5 研究方法第22-25页
        1.5.1 相关数据收集比较第23页
        1.5.2 实地调研分析第23页
        1.5.3 相关政策与理论研究第23-25页
    1.6 技术路线第25-26页
第二章 研究对象背景与发现的问题第26-42页
    2.1 深圳上步片区华强北城市中心区概况第26-32页
        2.1.1 深圳市上步片区华强北城市中心区范围第26页
        2.1.2 深圳市上步片区改造历程第26-32页
    2.2 发现的问题第32-39页
        2.2.1 更新政策方面第32-34页
        2.2.2 城市空间方面第34-39页
    2.3 机遇条件第39-41页
        2.3.1 土地权属现状第40页
        2.3.2 土地到期转变功能给予城市空间改造重组机会第40页
        2.3.3 地铁建设规划给予资源价值重塑以动力第40-41页
    2.4 SWOT 分析总结第41-42页
第三章 相关理论探讨与国内外案例分析第42-61页
    3.1 对城市中心区的相关研究第42-46页
        3.1.1 “城市中心区”的形成于发展第42-45页
        3.1.2 “城市中心区”的概念与界定第45-46页
        3.1.3 “城市中心区”基本特征第46页
    3.2 关于城市更新的相关研究第46-50页
        3.2.1 “城市更新”的界定与概念第46-48页
        3.2.2 “城市更新”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第48页
        3.2.3 “城市更新”主要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第48-50页
    3.3 国内外城市中心区改造实际案例研究第50-56页
        3.3.1 纽约 SOHO 区:功能转变,带动产业升级第50-52页
        3.3.2 日本秋叶原电子专业市场:由“街”到“街区”的转变,促进多样性城市生活第52-53页
        3.3.3 中国台湾地区:城市更新中的多样化制度第53-56页
    3.4 城市中心区更新与改造的基本目的第56-61页
        3.4.1 城市中心区及其更新规划的整体性第56页
        3.4.2 中心区发展的渐进性与时序性第56-57页
        3.4.3 城市中心区的多样性第57-59页
        3.4.4 公众参与性第59-61页
第四章 “城市更新单元”制度第61-70页
    4.1 快速城市化进程对城市中心区更新与改造的影响第61-63页
        4.1.1 城市化发展动力第61-62页
        4.1.2 快速城市化进程对城市中心区更新与改造的影响第62-63页
    4.2 深圳城市“更新单元”第63-69页
        4.2.1 深圳城市“更新单元”产生背景与定义第63-64页
        4.2.2 深圳城市“更新单元”产生意义第64-65页
        4.2.3 “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内容第65页
        4.2.4 城市更新单元原则第65-69页
    4.3 小结第69-70页
第五章 研究成果——目标与策略第70-93页
    5.1 “城市更新单元”策略第70页
    5.2 深圳华强北改造目标第70页
    5.3 更新改造的基本思路与原则第70-71页
    5.4 华强北城市中心区系统更新策略第71-92页
        5.4.1 空间容量评估和价值重组分区第71-78页
        5.4.2 空间结构优化与商业秩序繁荣第78-80页
        5.4.3 开发方式选择与资源集约利用(同等容量需求与多种空间方式的实效研究)第80-82页
        5.4.4 功能混合组织与城市生活引导第82-85页
        5.4.5 交通系统组织与多样活动第85-90页
        5.4.6 设施环境改善与个性风貌塑造第90-91页
        5.4.7 土地权属边界与公共权益的保障第91-92页
    5.5 小结第92-93页
结论与展望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98页
致谢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热惰性指标对建筑围护结构动态传热的影响
下一篇:可识别性滨水空间营造方法初探--以京杭大运河(淮安段)滨水空间设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