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协同治理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导论: 关于主题的审视第15-61页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第15-31页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由来第15-29页
        二、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第29-31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31-53页
        一、国外协同治理研究回眸第31-39页
        二、国内相关研究进展审视第39-51页
        三、总体评价第51-53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53-58页
        一、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第53-56页
        二、主要的研究方法第56-58页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点第58-60页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第58-59页
        二、论文存在的不足第59-60页
    小结第60-61页
第一章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与协同治理的相关性…_第61-114页
    第一节 核心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第61-89页
        一、核心概念之一: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第61-70页
        二、核心概念之二:协同治理第70-85页
        三、协同治理模式对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解释力第85-89页
    第二节 基层社会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及协同治理的必然性第89-102页
        一、基层社会管理出现的新形势第90-96页
        二、基层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第96-99页
        三、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加强协同治理的必然性第99-102页
    第三节 基层政府在社会管理创新协同治理中的主导地位第102-113页
        一、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多元治理主体第102-105页
        二、社会管理创新协同治理中基层政府的角色定位第105-109页
        三、基层政府在社会管理创新协同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第109-113页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第二章 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阐释第114-165页
    第一节 系统论与协同论第114-122页
        一、系统论第115-118页
        二、协同论第118-122页
    第二节 治理理论第122-147页
        一、治理的一般理论第122-134页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第134-140页
        三、网络治理理论第140-147页
    第三节 “巧匠”理论第147-154页
        一、“巧匠”理论的提出及其阐释第147-151页
        二、“巧匠理论”中的跨部门合作思想第151-154页
    第四节 无缝隙政府和整体性政府理论第154-163页
        一、无缝隙政府理论第154-157页
        二、整体性治理与整体性政府理论第157-163页
    本章小结第163-165页
第三章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协同治理的基本形态第165-246页
    第一节 政政互助:府际协同治理第166-182页
        一、府际协同治理述要第166-171页
        二、府际间纵向协同、横向协同与斜向协同第171-178页
        三、“金寨驻吴江工作站”的协同机制及其借鉴第178-182页
    第二节 政社互动:政府与社区的协同治理第182-197页
        一、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政府与社区第182-187页
        二、基层协同治理中政府与社区关系的重塑第187-194页
        三、苏州青剑湖社区治理中“政社互动”的启示与借鉴第194-197页
    第三节 政企互通:政府与企业的协同治理第197-210页
        一、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及其演进第197-201页
        二、政府与企业协同治理的现实根源与方式选择第201-206页
        三、昆山政府与台商合作的策略及其成效第206-210页
    第四节 政会互融: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第210-226页
        一、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的必然性及其方式第210-216页
        二、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的功能阻滞与关系重塑第216-223页
        三、张家港市“新市民共进协会”的实践及其启示第223-226页
    第五节 政民互连:政府与公民的协同治理第226-244页
        一、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定位第227-233页
        二、政府与公民协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关系重塑第233-239页
        三、苏州市“警民恳谈”的措施及其启示第239-244页
    本章小结第244-246页
第四章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协同治理的困境及生成机理第246-273页
    第一节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协同治理的困境解析第246-259页
        一、主体地位不等动摇协同结构第246-250页
        二、协同动力不足制约协同行为第250-253页
        三、权责关系不明扰乱协同秩序第253-256页
        四、拥有权力不均影响协同效果第256-259页
    第二节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协同治理困境的生成机理第259-271页
        一、协同惰性:困境生成的客观因素第259-262页
        二、信度阙如:困境生成的主观因素第262-265页
        三、机制缺失:困境生成的动态因素第265-268页
        四、制度滞后:困境生成的静态因素第268-271页
    本章小结第271-273页
第五章 域外协同治理的经验及启示第273-324页
    第一节 英国社会协同治理的经验与启示第273-285页
        一、英国社会协同治理的基本做法及经验第274-283页
        二、英国社会协同治理的启示第283-285页
    第二节 美国社会协同治理的经验与启示第285-296页
        一、美国社会协同治理的基本做法及经验第285-293页
        二、美国社会协同治理的启示第293-296页
    第三节 日本社会协同治理的经验与启示第296-306页
        一、日本社会协同治理的基本做法及经验第296-303页
        二、日本社会协同治理的启示第303-306页
    第四节 台湾地区社会协同治理的经验及启示第306-323页
        一、台湾地区协同治理的基本经验第306-321页
        二、台湾地区协同治理的启示第321-323页
    本章小结第323-324页
第六章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协同治理的路径思考第324-365页
    第一节 构建协同治理的基础平台第324-332页
        一、网络整合:信息监测中心和办公平台的建立第324-327页
        二、组织架构:基层社会治理综合协调机构的建设第327-330页
        三、制度建设:打造多元主体协同行为的规范化平台第330-332页
    第二节 培育协同治理的多元主体第332-339页
        一、树立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理念第332-335页
        二、改变基层政府的管理方式第335-337页
        三、提升协同主体的素质和能力第337-339页
    第三节 完善协同治理的相关机制第339-349页
        一、重视协同主体间的沟通协调机制第340-342页
        二、建立各方治理主体间的信任机制第342-345页
        三、建立相关主体协同治理的激励机制第345-347页
        四、健全治理主体间协同的监督机制第347-349页
    第四节 创新协同治理的工作方式第349-357页
        一、完善公民参与,实现工作方式的民主化创新第349-352页
        二、变革工作流程,实现“一站式”服务第352-354页
        三、综合运用治理工具,推进协同方式的完善和创新第354-357页
    第五节 改善协同治理的外部环境第357-364页
        一、营造跨部门协同和跨组织协同的文化氛围第357-360页
        二、改善基层协同治理的法治环境第360-364页
    本章小结第364-365页
结论: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协同治理的有效性思考第365-370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370-399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399-402页
后记第402-405页

论文共4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转型时期非农就业对农户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
下一篇:精神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研究--以苏州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