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博物馆建筑形态设计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1.1.1 选题背景综述 | 第8-9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1页 |
1.2 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概念解析与研究范围 | 第13-14页 |
1.3.1 景区博物馆概念解析 | 第13-14页 |
1.3.2 研究范围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 第14-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第2章 景区博物馆建筑形态特征解析 | 第17-33页 |
2.1 景区博物馆建筑的演变历程 | 第17-22页 |
2.1.1 从埋没到活力激发的自然触媒 | 第17-20页 |
2.1.2 从拘泥到大象无形的主题表达 | 第20-21页 |
2.1.3 从单一到多维衍生的空间体验 | 第21-22页 |
2.2 景区博物馆建筑形态生成的深层动因 | 第22-28页 |
2.2.1 自然主导形态的开拓 | 第23-24页 |
2.2.2 建筑形态美学的转变 | 第24-26页 |
2.2.3 观赏行为性质的演变 | 第26-28页 |
2.3 景区博物馆建筑形态设计的特质分析 | 第28-32页 |
2.3.1 原生环境的适应性契入 | 第28-29页 |
2.3.2 建筑体量的适度性展现 | 第29-31页 |
2.3.3 展陈主体的适宜性表达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景区博物馆建筑形态设计策略 | 第33-52页 |
3.1 自然形态的和谐化交融 | 第33-39页 |
3.1.1 自然塑形再现地域特质 | 第33-36页 |
3.1.2 静态描绘凝固时间维度 | 第36-37页 |
3.1.3 形体表象拟化自然特性 | 第37-39页 |
3.2 绿色生态的有机化塑造 | 第39-46页 |
3.2.1 低技构筑崇尚自然本源 | 第39-42页 |
3.2.2 就地取材贴合自然肌理 | 第42-44页 |
3.2.3 高技美学彰显自然意境 | 第44-46页 |
3.3 历史文化的抽象化模拟 | 第46-51页 |
3.3.1 文化传统重塑自然气韵 | 第46-48页 |
3.3.2 地域符号仿效自然细节 | 第48-49页 |
3.3.3 文脉交融再构自然意境 | 第49-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景区博物馆建筑形态设计手法 | 第52-73页 |
4.1 契合自然之形的形体融入 | 第52-58页 |
4.1.1 轻盈漂浮的形体构建 | 第52-54页 |
4.1.2 因地就势的形体表现 | 第54-57页 |
4.1.3 化整为零的形体生成 | 第57-58页 |
4.2 彰显自然风貌的界面延续 | 第58-65页 |
4.2.1 连续式界面的整体化体现 | 第59-60页 |
4.2.2 覆土式界面的地景化表达 | 第60-63页 |
4.2.3 折叠式界面的复杂化表现 | 第63-65页 |
4.3 凝练自然意境的空间整合 | 第65-72页 |
4.3.1 体验式展览空间的交错构成 | 第65-67页 |
4.3.2 情景式入口空间的场域营造 | 第67-70页 |
4.3.3 开敞式公共空间的个性创造 | 第70-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