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PC箱梁桥横隔梁裂缝控制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2 横隔梁的布置形式 | 第9-10页 |
1.3 横隔梁的发展 | 第10-12页 |
1.4 横隔梁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桥梁结构温湿度分析理论概述 | 第17-27页 |
2.1 热力学理论 | 第17-18页 |
2.2 热力学参数取值 | 第18-20页 |
2.3 湿度扩散理论 | 第20-22页 |
2.4 干燥收缩应变计算方法 | 第22-25页 |
2.4.1 多系数修正法 | 第22-24页 |
2.4.2 基于湿度的收缩计算方法 | 第24页 |
2.4.3 收缩应变计算方法的选择 | 第24-25页 |
2.5 温、湿场的有限元实现方法 | 第25-26页 |
2.5.1 温度场与湿度场统一性分析 | 第25页 |
2.5.2 ANSYS 热分析功能简介 | 第25-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横隔梁非结构性裂缝成因分析 | 第27-52页 |
3.1 引言 | 第27-28页 |
3.2 工程背景 | 第28页 |
3.3 横隔梁局部有限元模型 | 第28-29页 |
3.4 横隔梁水化热温度场分析 | 第29-32页 |
3.5 温度应力分析 | 第32-39页 |
3.5.1 齐甘大桥水化热温度应力分析 | 第34-38页 |
3.5.2 富绥大桥水化热温度应力分析 | 第38-39页 |
3.6 横隔梁收缩效应分析 | 第39-51页 |
3.6.1 湿度场分析 | 第40-45页 |
3.6.2 齐甘大桥收缩应力分析 | 第45-50页 |
3.6.3 富绥大桥收缩应力分析 | 第50-5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横隔梁结构性裂缝成因分析 | 第52-88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边界条件与工况的选取 | 第52-56页 |
4.3 富绥大桥横隔梁结构性受力分析 | 第56-77页 |
4.3.1 弯矩最大阶段 | 第56-68页 |
4.3.2 轴力最大阶段 | 第68-70页 |
4.3.3 不平衡弯矩最大阶段 | 第70-76页 |
4.3.4 剪力最大阶段 | 第76-77页 |
4.4 齐甘大桥横隔梁结构性受力分析 | 第77-87页 |
4.4.1 弯矩最大阶段 | 第78-83页 |
4.4.2 轴力最大阶段 | 第83-84页 |
4.4.3 不平衡弯矩最大阶段 | 第84-85页 |
4.4.4 成桥阶段 | 第85-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5章 横隔梁裂缝控制措施研究 | 第88-109页 |
5.1 引言 | 第88页 |
5.2 非结构性受力裂缝控制措施研究 | 第88-90页 |
5.3 结构性受力裂缝控制措施研究 | 第90-107页 |
5.3.1 应力标准 | 第90页 |
5.3.2 位移模式 | 第90-91页 |
5.3.3 洞口普通钢筋局部加强设计 | 第91-95页 |
5.3.4 腹板防裂设计构造措施探讨 | 第95-98页 |
5.3.5 预应力防裂措施研究 | 第98-105页 |
5.3.6 预应力防裂方案验算 | 第105-10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