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6-10页 |
| Abstract | 第10-13页 |
| 引言 | 第16-21页 |
| 一、梳理当前学术界关于李长之研究的现状 | 第16-18页 |
| 二、选题的价值 | 第18-19页 |
| 三、研究方法及写作思路 | 第19-21页 |
| 第一章 李长之批评文体的类型 | 第21-67页 |
| 第一节 论文体批评 | 第21-31页 |
| 一、论文体中的"批评精神"——"感情"与"体验" | 第21-25页 |
| 二、论文体中的理性 | 第25-28页 |
| 三、论文体批评中的审美意识 | 第28-31页 |
| 第二节 传记体批评 | 第31-48页 |
| 一、事实与虚构的选择 | 第32-37页 |
| 二、整体的结构把握 | 第37-44页 |
| 三、独特的阐释方式 | 第44-48页 |
| 第三节 书评体 | 第48-67页 |
| 一、系统的书评理论 | 第49-54页 |
| 二、批评视角的准确定位 | 第54-56页 |
| 三、批评文字的诗性化 | 第56-59页 |
| 四、灵活多样的书评风格与批评方法 | 第59-67页 |
| 第二章 李长之对中国传统批评文体的继承 | 第67-88页 |
| 第一节 随笔体与读后感 | 第67-76页 |
| 一、印象、感悟式的直觉思维 | 第67-70页 |
| 二、随笔体中的读后感 | 第70-73页 |
| 三、随笔体的语言 | 第73-76页 |
| 第二节 诗歌体 | 第76-83页 |
| 一、散文化的诗思方式 | 第76-78页 |
| 二、语体的现代化 | 第78-82页 |
| 三、诗与剧的交融 | 第82-83页 |
| 第三节 对话体和序跋体 | 第83-88页 |
| 一、灵活、方便的对话体 | 第83-84页 |
| 二、凸显作品风格的序跋体 | 第84-88页 |
| 第三章 中西融合的智慧之花 | 第88-106页 |
| 第一节 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吸收 | 第88-97页 |
| 一、德国古典哲学的人文精神 | 第88-90页 |
| 二、"完人"——个性张扬之人 | 第90-93页 |
| 三、"完人"——自由之人 | 第93-94页 |
| 四、"完人"——"高贵"、"完善"之人 | 第94-97页 |
| 第二节 李长之对德国古典精神的运用——传记体批评实践 | 第97-106页 |
| 一、浪漫主义人格品评 | 第98-99页 |
| 二、对古典精神的向往 | 第99-100页 |
| 三、徘徊在浪漫与古典之间 | 第100-102页 |
| 四、精神史方法 | 第102-104页 |
| 五、语言观的实践 | 第104-106页 |
| 第四章 李长之与现当代各派批评家的风格比较 | 第106-124页 |
| 第一节 京派批评家中的李长之 | 第106-112页 |
| 一、双重文化中的选择 | 第106-108页 |
| 二、印象派批评 | 第108-110页 |
| 三、李长之与李健吾、常风 | 第110-112页 |
| 第二节 与左翼批评家的比较 | 第112-118页 |
| 一、李长之与左翼批评 | 第112-113页 |
| 二、与茅盾批评方法的比较 | 第113-116页 |
| 三、与周扬批评方法的比较 | 第116-118页 |
| 第三节 鲁迅研究问题上的交锋 | 第118-124页 |
| 一、对鲁迅思想的关注 | 第118-119页 |
| 二、对鲁迅情感的把握 | 第119-122页 |
| 三、标新立异的"战士、诗人"论 | 第122-124页 |
| 第五章 李长之批评文体的现代意义 | 第124-140页 |
| 第一节 独立的治学风格 | 第124-130页 |
| 一、独特的"感情的型" | 第124-125页 |
| 二、独立的批评精神 | 第125-127页 |
| 三、个性化的《鲁迅批判》 | 第127-130页 |
| 第二节 宽广的审美关怀 | 第130-136页 |
| 一、超功利的审美批评 | 第130-131页 |
| 二、审美与美育 | 第131-134页 |
| 三、广博的解读、多层次的阐释 | 第134-135页 |
| 四、文化转型中的选择 | 第135-136页 |
| 第三节 规范、科学的批评实践 | 第136-140页 |
| 一、理性、冷静的思考与感性的体验相结合 | 第137-138页 |
| 二、对现代批评观念的引导——大胆的超越意识 | 第138-140页 |
| 结语 | 第140-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3-151页 |
|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51-152页 |
| 后记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