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论话语重建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3-17页 |
第一章 中国文论话语重建的资源 | 第17-45页 |
第一节 古代文论与中国文论话语重建 | 第18-29页 |
一、古代文论现代转化回顾 | 第18-22页 |
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地位 | 第22-25页 |
三、古代文论在继承中转换的品质 | 第25-29页 |
第二节 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话语重建 | 第29-36页 |
一、中西文论具有通约性 | 第30-33页 |
二、西方文论对中国文论话语重建的作用 | 第33-36页 |
第三节 现当代文论与中国文论话语重建 | 第36-45页 |
一、20世纪中国文论传统的断裂与延续 | 第37-42页 |
二、中国文论话语重建的现当代资源 | 第42-45页 |
第二章 本土资源清理 | 第45-77页 |
第一节 文化 | 第47-56页 |
一、儒家文化与中国文学批评 | 第48-51页 |
二、道家文化与中国文学批评 | 第51-54页 |
三、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学批评 | 第54-56页 |
第二节 文心 | 第56-66页 |
一、文心与中国文论 | 第58-61页 |
二、心物关系 | 第61-63页 |
三、诗性追求 | 第63-66页 |
第三节 文体 | 第66-77页 |
一、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嬗变 | 第68-74页 |
二、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延续与发展 | 第74-77页 |
第三章 外来资源考察 | 第77-107页 |
第一节 异质性 | 第79-89页 |
一、中西文论的异质性 | 第80-84页 |
二、中西文论的同构性 | 第84-86页 |
三、对中国文论话语重建的启示 | 第86-89页 |
第二节 普适性 | 第89-97页 |
一、不同文化间普适性追求的可能 | 第90-93页 |
二、中外文论的普适性 | 第93-97页 |
第三节 现代性 | 第97-107页 |
一、现代性概述 | 第97-101页 |
二、现代性与中国文论话语重建 | 第101-107页 |
结语:中国文论话语重建的途径 | 第107-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7页 |
后记 | 第117-119页 |
附录: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