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白朗宁诗歌:性和谐比较论纲
|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目录 | 第12-15页 |
| 1. 引言 | 第15-29页 |
| 1.1. 性——人类社会的根基 | 第15-19页 |
| 1.1.1. 性意识 | 第15-16页 |
| 1.1.2. 性与爱 | 第16-18页 |
| 1.1.3. 性与美 | 第18-19页 |
| 1.2. 性和谐 | 第19-23页 |
| 1.2.1. 对和谐的形上思考 | 第19-20页 |
| 1.2.2. 《周易》与性和谐 | 第20-21页 |
| 1.2.3. E.B.白朗宁诗歌中的性和谐 | 第21-23页 |
| 1.3. 国内外E.B.白朗宁诗歌研究综述 | 第23-26页 |
| 1.4. 本文的研究视角 | 第26-29页 |
| 2. 与诗经比参 | 第29-69页 |
| 2.1. 女性意识 | 第29-46页 |
| 2.1.1. 怀春女子的怦然心动 | 第29-36页 |
| 2.1.2. 一见钟情的爱情咏叹 | 第36-38页 |
| 2.1.3. 热恋女子的赞美诗篇 | 第38-41页 |
| 2.1.4. 思嫁女子的婚姻憧憬 | 第41-46页 |
| 2.2. 赠答情节 | 第46-58页 |
| 2.2.1. 施舍与报答 | 第46-50页 |
| 2.2.2. 红宝石与玉 | 第50-52页 |
| 2.2.3. 卷发与太阳 | 第52-58页 |
| 2.3. 陶醉狂欢 | 第58-69页 |
| 2.3.1. 陶醉——生理学的先决条件 | 第58-59页 |
| 2.3.2. E.B.白朗宁诗歌中的陶醉 | 第59-62页 |
| 2.3.3. E.B.白朗宁诗歌中的狂欢化色彩 | 第62-69页 |
| 3. 与圣经比参 | 第69-111页 |
| 3.1. 亲吻意象 | 第70-85页 |
| 3.1.1. 触觉感应 | 第70-72页 |
| 3.1.2. 吻诗二首 | 第72-73页 |
| 3.1.3. 亲吻神学 | 第73-75页 |
| 3.1.4. 三次命名 | 第75-85页 |
| 3.1.4.1. 救难之吻 | 第75-79页 |
| 3.1.4.2. 互酬之吻 | 第79-82页 |
| 3.1.4.3. 热热之吻 | 第82-85页 |
| 3.2. 直观意象:动植物 | 第85-102页 |
| 3.2.1. 羽翼湿透的鸽子 | 第86-89页 |
| 3.2.2. 水晶里的蜜蜂 | 第89-93页 |
| 3.2.3. 布谷鸟的歌曲 | 第93-96页 |
| 3.2.4. 花与女性审美 | 第96-99页 |
| 3.2.5. 树与身体崇拜 | 第99-102页 |
| 3.3. 哲性意象:那个"园" | 第102-111页 |
| 3.3.1. "而你却抽起我这门闩" | 第103-106页 |
| 3.3.2. "你心坎里的宝藏只往我墙外堆" | 第106-108页 |
| 3.3.3. "我那园圃,待你耘锄" | 第108-111页 |
| 4. 论和谐诗观 | 第111-141页 |
| 4.1. 双性同体 | 第111-117页 |
| 4.1.1. 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精神联系 | 第112页 |
| 4.1.2.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性意识 | 第112-113页 |
| 4.1.3. 双性同体观念的神话溯源 | 第113-115页 |
| 4.1.4. 伍尔夫双性同体诗学观的建立 | 第115-117页 |
| 4.2. E.B.白朗宁双性和谐诗学观 | 第117-128页 |
| 4.2.1. 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主义先声 | 第117-118页 |
| 4.2.2. E.B.白朗宁与乔治·桑的跨国情谊 | 第118-121页 |
| 4.2.3. 背负十字架的先行者 | 第121-124页 |
| 4.2.4. E.B.白朗宁为乔治·桑正名 | 第124-126页 |
| 4.2.5. 才情风骨交融的女性诗歌传统 | 第126-128页 |
| 4.3. 与《老子》比参 | 第128-141页 |
| 4.3.1. 道·阴阳·和谐 | 第129-130页 |
| 4.3.2. 与《老子》主水比参 | 第130-133页 |
| 4.3.3. 与《老子》论雌比参 | 第133-136页 |
| 4.3.4. 与《老子》说婴比参 | 第136-141页 |
| 5. 余论 | 第141-155页 |
| 5.1. 诗人夫妇成长之路 | 第141-148页 |
| 5.1.1. 通过自学成才 | 第141-142页 |
| 5.1.2. 爱情战胜死亡 | 第142-143页 |
| 5.1.3. 双双赴意大利 | 第143-146页 |
| 5.1.4. 在悼亡中永恒 | 第146-148页 |
| 5.2. 诗人夫妇的跨国别影响 | 第148-155页 |
| 5.2.1. 诗人夫妇的英美影响 | 第148-152页 |
| 5.2.2. 诗人夫妇的南欧影响 | 第152-153页 |
| 5.2.3. 诗人夫妇的中国影响 | 第153-1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5-162页 |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62-163页 |
| 后记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