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劳动法论文

“互联网+”背景下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制--以网约车平台公司与驾驶员关系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0-16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10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10-16页
第一章“互联网+”对传统劳动关系的影响第16-24页
    第一节 传统劳动关系的法律涵义第16-20页
        一、劳动关系的概念与特征第16-17页
        二、劳动关系的判断标准第17-20页
    第二节“互联网+”加速传统劳动关系的非标准化发展第20-24页
        一、“互联网+”的经营模式第20-22页
        二、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涵义与变迁第22-24页
第二章“互联网+”背景下非标准劳动关系特点分析第24-31页
    第一节 从劳动关系主体看第24-25页
        一、传统用人单位变身网络平台第24-25页
        二、劳动者化身“网约工”第25页
    第二节、从主体之间关系看第25-28页
        一、传统的紧密隶属关系走向松散第25-27页
        二、多重劳动关系的形成不可避免第27-28页
    第三节 从劳动基准条件看第28-31页
        一、劳动时间和场所更加灵活第28-29页
        二、劳动报酬的支付更加复杂第29-30页
        三、劳动资源配置方式更加自由第30-31页
第三章“互联网+”背景下非标准劳动关系发展之困第31-37页
    第一节 涉“互联网+”经营模式劳动争议案件频发第31-32页
    第二节 司法裁判中的难点和意见分歧第32-37页
        一、劳动关系认定难第32-33页
        二、处理意见分歧大第33-37页
第四章 传统劳动法规则应对非标准劳动关系的调整第37-47页
    第一节 应兼顾公平与效率,避免两个误区第37-39页
        一、误区一:劳动关系泛化第37-38页
        二、误区二:劳动关系虚无化第38-39页
    第二节 明确劳动关系从属性的认定标准第39-40页
        一、我国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第39页
        二、“类型化方法”的借鉴第39-40页
    第三节 建立劳动关系的分类调整机制第40-42页
        一、德国“类似雇员”概念第40-41页
        二、建立分类调整机制第41-42页
    第四节 弱化对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制第42-47页
        一、减少互联网平台劳动合同内容的法定性第43-44页
        二、放松对互联网平台劳动者的解雇保护第44-47页
第五章 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制途径第47-53页
    第一节 修改当前劳动立法,为非标准劳动关系发展留空间第47-49页
        一、对劳动关系作出明确的定义第47-48页
        二、灵活的就业方式要有灵活的立法第48-49页
        三、灵活运用劳动关系确认标准第49页
    第二节 细化相关立法,使互联网平台用工关系良性发展第49-51页
        一、强化平台经营者的资格审查第50页
        二、严格平台经营者的信息审查和管理义务第50-51页
    第三节 以编纂民法典为契机,将雇佣关系纳入法律调整范围第51-53页
结语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致谢第58-59页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沿海生态区协同立法研究--以江苏省沿海三市为例
下一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人员绩效考核研究--以H市城管支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