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3-16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2.1 体育第二课堂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第3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20-23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0页 |
3.2.2 问卷调查法 | 第20-22页 |
3.2.3 访谈法 | 第22页 |
3.2.4 逻辑分析法 | 第22页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22-23页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3-43页 |
4.1 忻州市忻府区初中体育教师总体状况分析 | 第23-29页 |
4.1.1 师资力量对体育第二课堂的满足程度 | 第24-25页 |
4.1.2 男女比例 | 第25-26页 |
4.1.3 专业水平 | 第26-27页 |
4.1.4 学历情况 | 第27-28页 |
4.1.5 年龄分析 | 第28-29页 |
4.1.6 教龄分析 | 第29页 |
4.2 忻州市忻府区初中体育第二课堂的教学现状分析 | 第29-35页 |
4.2.1 开设状况 | 第29-30页 |
4.2.2 项目设置 | 第30页 |
4.2.3 教学目标 | 第30-31页 |
4.2.4 教学结构 | 第31-32页 |
4.2.5 教学时数 | 第32-33页 |
4.2.6 教学评价内容 | 第33-34页 |
4.2.7 体育教师开展体育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因素 | 第34-35页 |
4.3 忻州市忻府区初中学生对体育第二课堂的认知分析 | 第35-38页 |
4.3.1 学生参与体育第二课堂的态度 | 第35-36页 |
4.3.2 学生参与体育第二课堂的目的 | 第36-37页 |
4.3.3 学生参与体育第二课堂的体验 | 第37-38页 |
4.3.4 男女生对参加体育第二课堂的态度分析对比 | 第38页 |
4.4 忻州市忻府区初中体育场地状况分析 | 第38-39页 |
4.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9-41页 |
4.5.1 体育教师总体水平较高,但男女比例不协调 | 第39-40页 |
4.5.2 学校开展的体育项目都是传统项目且过于单一 | 第40页 |
4.5.3 学校初中体育器材场地设置不完善 | 第40页 |
4.5.4 学校领导对体育第二课堂的不重视 | 第40-41页 |
4.6 忻州市忻府区体育第二课堂的发展对策 | 第41-43页 |
4.6.1 提高教师总体水平,增加女性体育教师比例 | 第41页 |
4.6.2 开展不同体育项目、项目类别多样化 | 第41-42页 |
4.6.3 完善初中体育设施,加强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 | 第42页 |
4.6.4 从思想上使领导确立对体育第二课堂的重视和认可 | 第42-43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43-46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建议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1 | 第49-51页 |
附录 2 | 第51-53页 |
附录 3 | 第53-54页 |
附录 4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