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与框架 | 第12-14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三)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三、文献评论 | 第17-18页 |
第三章 相关理论回顾 | 第18-21页 |
一、成本领先战略 | 第18-19页 |
二、差异化战略 | 第19页 |
三、聚焦集中战略 | 第19-20页 |
四、PEST宏观环境分析法 | 第20页 |
五、SWOT分析法 | 第20-21页 |
第四章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概况 | 第21-30页 |
一、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及分类 | 第21-22页 |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动因分析 | 第22-23页 |
(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助于减轻环境与能源的压力 | 第22-23页 |
(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助于中国从汽车大国转变为汽车强国 | 第23页 |
(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助于开发中国汽车潜在市场 | 第23页 |
三、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27页 |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历程 | 第23-24页 |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 第24-26页 |
(三)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四、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第27-30页 |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机遇 | 第27-28页 |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挑战 | 第28-30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以B公司为例 | 第30-47页 |
一、B公司的发展概况 | 第30页 |
二、B公司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概况 | 第30-32页 |
三、B公司新能源汽车现有技术概况 | 第32-35页 |
(一)新能源技术储备领先 | 第32-33页 |
(二)“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理念 | 第33-34页 |
(三)B公司新能源汽车技术评析 | 第34-35页 |
四、B公司现有战略概况及简要分析 | 第35-37页 |
(一)横向多元扩张的发展战略 | 第35-36页 |
(二)从模仿者到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 | 第36页 |
(三)纵向一体化战略 | 第36-37页 |
五、B公司现有竞争战略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一)成本领先战略难以持续 | 第37页 |
(二)聚焦集中化战略受到忽视 | 第37页 |
(三)差异化战略定位不准 | 第37-38页 |
六、B公司新能源汽车竞争战略分析 | 第38-43页 |
(一)B公司PEST宏观环境分析 | 第38-40页 |
(二)B公司SWOT分析 | 第40-43页 |
七、B公司新能源汽车竞争战略的优化方案 | 第43-47页 |
(一)动态环境下的竞争战略选择 | 第43-44页 |
(二)核心战略的优化 | 第44-45页 |
(三)营销策略的优化 | 第45页 |
(四)改善企业内部人海战术 | 第45页 |
(五)质量管理优化 | 第45-47页 |
第六章 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竞争战略的发展建议 | 第47-50页 |
一、政府层面 | 第47-48页 |
(一)界定政策干预的职责边界 | 第47页 |
(二)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 第47页 |
(三)加大社会宣传力度 | 第47-48页 |
(四)健全专利技术管理制度 | 第48页 |
二、企业层面 | 第48-50页 |
(一)创新能源供给模式,提高产业盈利空间 | 第48页 |
(二)强化产业链间合作,突破技术瓶颈 | 第48-49页 |
(三)创新业务模式,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 | 第49页 |
(四)利用新技术,创新发展新模式 | 第49-5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