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6页 |
1.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7-10页 |
1.1.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7-8页 |
1.1.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1-14页 |
1.3.1 认知语言学理论 | 第12-13页 |
1.3.2 文化语言学理论 | 第13页 |
1.3.3 语言模因理论 | 第13-14页 |
1.4 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 语料来源 | 第15-16页 |
2“黑”的语义研究 | 第16-23页 |
2.1“黑”的义项变化 | 第16-19页 |
2.1.1“黑”的起源 | 第16-17页 |
2.1.2“黑”义项的增加与减少 | 第17-19页 |
2.2“黑”义项发生变化的认知原因 | 第19-21页 |
2.2.1 原型范畴的认知 | 第19页 |
2.2.2 概念隐喻的使用 | 第19-21页 |
2.3“黑”义项发生变化的社会文化原因 | 第21-23页 |
2.3.1 民族文化心理 | 第21页 |
2.3.2 社会价值观念 | 第21-23页 |
3“白”的语义研究 | 第23-31页 |
3.1“白”的义项变化 | 第23-26页 |
3.1.1“白”的起源 | 第23-24页 |
3.1.2“白”义项的增加与减少 | 第24-26页 |
3.2“白”义项发生变化的认知原因 | 第26-28页 |
3.2.1 原型范畴的认知 | 第26-27页 |
3.2.2 概念隐喻的使用 | 第27-28页 |
3.3“白”义项发生变化的社会文化原因 | 第28-31页 |
3.3.1 民族文化心理 | 第28-29页 |
3.3.2 社会价值观念 | 第29-31页 |
4“灰”的语义研究 | 第31-36页 |
4.1“灰”的义项变化 | 第31-32页 |
4.1.1“灰”的起源 | 第31页 |
4.1.2“灰”义项的增加与减少 | 第31-32页 |
4.2“灰”义项发生变化的认知原因 | 第32-34页 |
4.2.1 原型范畴的认知 | 第32-33页 |
4.2.2 概念隐喻的使用 | 第33-34页 |
4.3“灰”义项发生变化的社会文化原因 | 第34-36页 |
4.3.1 民族文化心理 | 第34页 |
4.3.2 社会价值观念 | 第34-36页 |
5“黑”“白”“灰”三种颜色词的义项关联与义项发展的不平衡性 | 第36-44页 |
5.1“黑”“白”“灰”三种颜色词的认知联系 | 第37-39页 |
5.1.1 从色彩构成看三种颜色词义项的内在认知联系 | 第37-38页 |
5.1.2 从“阴阳鱼”和“中庸思想”看三种颜色词义项的内在认知联系 | 第38-39页 |
5.2“黑”“白”“灰”三种颜色词义项发展的不平衡 | 第39-44页 |
5.2.1 从文化语言学理论探讨“黑”“白”“灰”义项发展的不平衡 | 第39-40页 |
5.2.2 从语言模因理论探讨“黑”“白”“灰”义项发展的不平衡 | 第40-44页 |
结论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