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经费来源 | 第7-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3页 |
1.1 凝结水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 荒漠植物群落特征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3-21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3-14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14-20页 |
2.2.1 样地设置 | 第14页 |
2.2.2 群落调查及土壤样品采集 | 第14-16页 |
2.2.3 群落稳定性的两种计算方法 | 第16页 |
2.2.4 植物冠层凝结水和土壤凝结水的测定 | 第16-18页 |
2.2.5 植物水分利用特征测定 | 第18-19页 |
2.2.6 环境因子测定 | 第19-20页 |
2.3 技术路线图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土壤与冠层凝结水分析 | 第21-29页 |
3.1 土壤凝结水 | 第21-25页 |
3.1.1 不同样地土壤凝结水观测量及其日变化 | 第21-22页 |
3.1.2 自制微渗仪测量土壤凝结水 | 第22-25页 |
3.2 冠层凝结水分析 | 第25-27页 |
3.2.1 不同样地冠层凝结水观测量及其日变化 | 第25-27页 |
3.3 讨论 | 第27-28页 |
3.3.1 土壤凝结水量 | 第27-28页 |
3.3.2 土壤凝结水形成时间 | 第28页 |
3.3.3 冠层凝结水的凝结水量及凝结时间 | 第28页 |
3.4 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不同凝结水生境下植物群落的特征 | 第29-36页 |
4.1 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其重要值 | 第29-31页 |
4.2 植物群落的多样性 | 第31页 |
4.3 植物的多度、高度和盖度 | 第31-33页 |
4.4 讨论 | 第33-34页 |
4.4.1 植物物种组成及其重要值 | 第33页 |
4.4.2 植物群落的多样性 | 第33-34页 |
4.4.3 群落的多度、高度和盖度 | 第34页 |
4.5 小结 | 第34-36页 |
第五章 不同凝结水生境植物水分利用特征 | 第36-47页 |
5.1 不同生境叶片水分特性的影响 | 第36-39页 |
5.1.1 植物叶片水势的影响 | 第36-37页 |
5.1.2 植物枝条水势的影响 | 第37-39页 |
5.2 不同生境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39-43页 |
5.2.1 不同生境植物净光合速率 | 第39-40页 |
5.2.2 不同生境植物水分利用效率 | 第40-41页 |
5.2.3 不同生境植物叶片含水量 | 第41-42页 |
5.2.4 不同生境植物胡伯尔值 | 第42-43页 |
5.2.5 不同生境植物比叶面积 | 第43页 |
5.3 讨论 | 第43-46页 |
5.3.1 植物叶片枝条水势 | 第43-44页 |
5.3.2 叶片生理特性 | 第44-46页 |
5.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六章 凝结水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 第47-56页 |
6.1 冠层及土壤凝结水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 第47-48页 |
6.1.1 凝结水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 第47-48页 |
6.2 环境因子对凝结水的影响及其线性关系 | 第48-52页 |
6.2.1 凝结水与空气温湿度及土壤温度的相关关系 | 第48-51页 |
6.2.2 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 第51-52页 |
6.3 凝结水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关系 | 第52-54页 |
6.3.1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第52-53页 |
6.3.2 凝结水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关系 | 第53-54页 |
6.4 讨论 | 第54-55页 |
6.4.1 土壤凝结水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54-55页 |
6.4.2 冠层凝结水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55页 |
6.4.3 土壤凝结水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 第55页 |
6.5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七章 不同凝结水生境植物群落稳定性 | 第56-60页 |
7.1 改进后的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 | 第56-57页 |
7.2 凝结水与群落稳定性的关系 | 第57-58页 |
7.3 讨论 | 第58-59页 |
7.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8.1 结论 | 第60页 |
8.2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