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系统论文

颅内压实时精准监测技术基础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注释表第12-13页
缩略词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5页
        1.1.1 颅内压定义第14页
        1.1.2 颅内压升高原因及危害第14-15页
        1.1.3 颅内压监测意义第15页
    1.2 颅内压监测技术研究现状第15-18页
        1.2.1 有创式颅内压监测第15-17页
        1.2.2 无创式颅内压监测第17-18页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第18-19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 论文组织结构第19页
    1.5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二章 颅内压传感器理论基础第20-29页
    2.1 微型压力传感器发展历史第20页
    2.2 微型压力传感器结构与测压原理第20-22页
        2.2.1 微型压力传感器结构第20-21页
        2.2.2 微型压力传感器测压原理第21-22页
    2.3 微型压力传感器技术指标第22-26页
        2.3.1 量程第22-23页
        2.3.2 精度第23页
        2.3.3 零点输出及热漂移系数第23-24页
        2.3.4 满量程输出及热灵敏漂移系数第24-25页
        2.3.5 稳定性与重复性第25页
        2.3.6 迟滞性第25-26页
    2.4 压力传感器温漂补偿方法第26-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多用户ICP综合监护系统介绍第29-41页
    3.1 多用户ICP综合监护系统整体介绍第29-30页
    3.2 系统单元介绍第30-36页
        3.2.1 颅内压探头第30页
        3.2.2 电桥匹配单元第30-32页
        3.2.3 信号采集单元第32-33页
        3.2.4 独立监护主机单元第33-36页
    3.3 无线网络及多用户监护软件介绍第36-40页
        3.3.1 Zigbee无线网络第36页
        3.3.2 多用户监护软件第36-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ICP探头综合性能测试第41-55页
    4.1 ICP探头临床应用基本指标第41页
    4.2 ICP探头测试指标第41-42页
    4.3 探头测试整体方案第42-45页
        4.3.1 测试系统构成第42-44页
        4.3.2 测试步骤第44-45页
    4.4 测试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5-54页
        4.4.1 微型压力传感器压敏电阻温度特性第45-46页
        4.4.2 微型压力传感器压敏电阻压阻特性第46-47页
        4.4.3 微型压力传感器满量程测试第47-48页
        4.4.4 全桥输出七天漂移测试第48-49页
        4.4.5 全桥零点电漂移实验第49-50页
        4.4.6 全桥在各个温度点压力电压输出曲线第50-54页
    4.5 ICP综合测试小结第54页
    4.6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ICP定标数学模型及实验第55-63页
    5.1 探头定标数学模型介绍第55-56页
        5.1.1 多项式拟合第55页
        5.1.2 温度漂移补偿方法第55-56页
    5.2 探头温度及压力定标方案第56-59页
        5.2.1 探头定标整体框图第56页
        5.2.2 探头定标参数写入系统硬件设计第56-57页
        5.2.3 探头定标参数写入系统软件设计第57-59页
    5.3 微型压力传感器温漂补偿实验第59-60页
        5.3.1 定标实验目的第59-60页
        5.3.2 定标实验步骤第60页
    5.4 定标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0-62页
    5.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六章 探头定标精准度实验验证第63-68页
    6.1 实验模块介绍第63-64页
    6.2 实验内容第64-67页
        6.2.1 实验准备第64-66页
        6.2.2 实验步骤第66页
        6.2.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6-67页
    6.3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68-69页
    7.1 全文总结第68页
    7.2 未来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4页
致谢第74-75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3HUS+S)并联仿生髋关节试验机参数辨识及动态特性分析
下一篇:医用X线机高压直流电源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