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12页 |
1.2 砂土液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砂土液化的探究 | 第15-18页 |
1.4.1 砂土液化机理 | 第15-16页 |
1.4.2 产生液化的因素 | 第16-17页 |
1.4.3 液化势判别 | 第17页 |
1.4.4 抗液化措施 | 第17-18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水土二相耦合计算理论 | 第20-28页 |
2.1 基本假定 | 第20页 |
2.2 有效应力原理 | 第20-21页 |
2.3 水土二相平衡方程 | 第21-22页 |
2.4 水土二相连续性方程 | 第22页 |
2.5 空间域离散化 | 第22-26页 |
2.5.1 平衡方程有限元法空间离散 | 第23-25页 |
2.5.2 连续性方程有限差分法空间离散 | 第25-26页 |
2.5.3 控制方程的空间离散格式 | 第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不同地震强度作用下地铁车站地震液化上浮响应 | 第28-48页 |
3.1 地铁车站的物理模型和材料属性 | 第28-31页 |
3.2 地铁车站液化响应分析 | 第31-41页 |
3.3 地铁车站的上浮位移响应分析 | 第41-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第四章 不同埋深的地铁车站地震液化上浮响应 | 第48-74页 |
4.1 埋深为 3m的地铁车站地震液化上浮响应 | 第48-55页 |
4.1.1 地铁车站的物理模型和材料属性 | 第48-49页 |
4.1.2 地铁车站液化响应分析 | 第49-53页 |
4.1.3 地铁车站的上浮位移响应分析 | 第53-55页 |
4.2 埋深为 7m的地铁车站地震液化上浮响应 | 第55-62页 |
4.2.1 地铁车站的物理模型和材料属性 | 第55-56页 |
4.2.2 地铁车站液化响应分析 | 第56-60页 |
4.2.3 地铁车站的上浮位移响应分析 | 第60-62页 |
4.3 埋深为 9m的地铁车站地震液化上浮响应 | 第62-68页 |
4.3.1 地铁车站的物理模型和材料属性 | 第62-63页 |
4.3.2 地铁车站液化响应分析 | 第63-66页 |
4.3.3 地铁车站的上浮位移响应分析 | 第66-68页 |
4.4 不同埋深地铁车站上浮位移响应对比 | 第68-7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第五章 地铁车站抗地震液化上浮措施研究 | 第74-94页 |
5.1 抗液化及抗上浮的工程措施 | 第74-76页 |
5.1.1 抗液化措施 | 第74页 |
5.1.2 抗上浮措施 | 第74-76页 |
5.2 抗拔桩和隔离墙抗地震液化上浮措施研究 | 第76-88页 |
5.2.1 抗拔桩和隔离墙的不同类型地铁车站物理模型 | 第76页 |
5.2.2 抗拔桩和隔离墙的地铁车站液化响应分析 | 第76-85页 |
5.2.3 抗拔桩和隔离墙的地铁车站上浮位移响应分析 | 第85-88页 |
5.3 抗上浮措施比选及优化研究 | 第88-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8页 |
6.1 结论 | 第94-95页 |
6.2 创新点 | 第95页 |
6.3 展望 | 第95-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附录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