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的疾论文--野生动物疾病论文

野生东北虎、豹肠道寄生虫及肠道微生物区系特征比较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5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2 寄生虫病的简介第11-12页
        1.2.1 线虫的特点第11页
        1.2.2 绦虫的特点第11-12页
        1.2.3 吸虫的特点第12页
        1.2.4 原虫的特点第12页
    1.3 肠道微生物与寄生虫相互关系的简介第12-14页
        1.3.1 分子测序技术的发展第13页
        1.3.2 肠道微生物与寄生虫关系的研究第13-14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15页
2 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粪便寄生虫的研究第15-26页
    2.1 试验材料第15-16页
        2.1.1 试验试剂第15页
        2.1.2 主要仪器第15页
        2.1.3 试验样品第15-16页
    2.2 寄生虫形态学及分子鉴定试验方法第16-19页
        2.2.1 虫卵的形态学观察第16页
        2.2.2 虫卵核酸的提取第16-17页
        2.2.3 PCR反应及条件第17页
        2.2.4 胶回收第17-18页
        2.2.5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18页
        2.2.6 18S、ITS-1和5.8S基因与pMD-18T载体的连接第18页
        2.2.7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18-19页
    2.3 试验结果第19-26页
        2.3.1 野生东北虎、东北豹肠道寄生虫虫卵种类统计与形态学观察第19-21页
        2.3.2 野生东北虎粪便中寄生虫PCR反应结果第21页
        2.3.3 野生东北虎粪便中寄生虫的测序结果第21-22页
        2.3.4 基于部分18S、ITS-1及5.8S序列的同源性比较及进化分析第22-23页
        2.3.5 野生东北虎、东北豹肠道寄生虫虫卵的平均感染强度及感染率第23-25页
        2.3.6 讨论第25-26页
3 野生东北虎、豹肠道寄生虫与肠道微生物区系特征研究第26-51页
    3.1 试验材料第26页
    3.2 肠道微生物样品的预处理第26-28页
        3.2.1 核酸的提取第26页
        3.2.2 PCR扩增第26-27页
        3.2.3 DNA纯化回收第27-28页
        3.2.4 定量混合第28页
    3.3 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方法第28-29页
        3.3.1 测序数据预处理第28页
        3.3.2 数据优化统计第28页
        3.3.3 去除嵌合体及靶区域外序列第28页
        3.3.4 操作分类单元(OTU)分类第28页
        3.3.5 赋予物种分类单元第28-29页
        3.3.6 主成分分析PCA第29页
        3.3.7 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第29页
        3.3.8 Uni Frac分析第29页
        3.3.9 基于Uni Frac的heatmap图第29页
        3.3.10 相似性分析 (Anosim)第29页
    3.4 试验结果第29-51页
        3.4.1 测序基本数据分析第29-30页
        3.4.2 OTU丰度等基本信息分析第30-31页
        3.4.3 Alpha多样性分析第31-33页
        3.4.4 细菌组成分析第33-45页
            3.4.4.1 细菌门(Phylum)的组成与丰富度第33-35页
            3.4.4.2 细菌门分类下纲(Class)的组成及丰富度第35-38页
            3.4.4.3 细菌门分类下目(Order)的组成及丰富度第38-40页
            3.4.4.4 细菌门分类下科(Family)的组成及丰富度第40-43页
            3.4.4.5 细菌门分类下属(Genus)的组成及丰富度第43-45页
        3.4.5 Beta多样性分析第45-48页
            3.4.5.1 主成分分析(PCA)第45-46页
            3.4.5.2 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第46-47页
            3.4.5.3 基于UniFrac分析样品距离矩阵及距离热图第47-48页
        3.4.6 讨论第48-51页
结论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6-57页
致谢第57-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猪MSTN双等位基因精准编辑细胞模型构建
下一篇:梅花鹿Anxa-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