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隧道风险研究的项目背景 | 第11-16页 |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隧道工程风险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2.1 工程风险分析的发展 | 第17页 |
1.2.2 国外隧道工程风险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3 国内隧道工程风险的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2.4 国内隧道动态风险管理研究 | 第22页 |
1.2.5 问题与总结 | 第22-23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4页 |
1.4 预期研究成果及突破点 | 第24-27页 |
第二章 隧道工程风险评估分析理论与方法 | 第27-45页 |
2.1 隧道施工风险机理分析 | 第27-29页 |
2.1.1 高速公路隧道特点与风险分析 | 第27页 |
2.1.2 高速公路隧道施工风险体系 | 第27-28页 |
2.1.3 高速公路隧道施工风险机理分析 | 第28-29页 |
2.2 隧道风险评估程序 | 第29-31页 |
2.2.1 风险管理的基本步骤 | 第29页 |
2.2.2 隧道工程风险评估程序 | 第29-31页 |
2.3 隧道工程风险评估分析方法 | 第31-35页 |
2.3.1 专家调查法 | 第31-32页 |
2.3.2 事故树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2.3.3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 第33-34页 |
2.3.4 层次分析法 | 第34-35页 |
2.4 隧道施工风险等级及接受准则 | 第35-38页 |
2.5 基于 WBS-RBS 的隧道施工动态风险构成分析 | 第38-44页 |
2.5.1 工作分解结构 (WBS) | 第39页 |
2.5.2 风险分解结构(RBS) | 第39-40页 |
2.5.3 基于 WBS-RBS 的风险识别 | 第40-44页 |
2.6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动态信息采集与预报 | 第45-68页 |
3.1 基于超前地质预报的动态信息采集预报技术 | 第45-50页 |
3.1.1 超前地质预报 | 第45-47页 |
3.1.2 超前地质预报系统问题分析及控制措施 | 第47-50页 |
3.2 基于监控量测的动态数据采集手段 | 第50-51页 |
3.2.1 监控量测的目的和意义 | 第50页 |
3.2.2 监控量测流程和量测项目设计 | 第50-51页 |
3.3 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的应用分析 | 第51-54页 |
3.4 监控量测动态数据的应用分析 | 第54-67页 |
3.4.1 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 | 第55页 |
3.4.2 拱顶下沉量测 | 第55-59页 |
3.4.3 隧道收敛位移量测 | 第59-61页 |
3.4.4 地表下沉量测 | 第61-64页 |
3.4.5 锚杆轴力测试 | 第64-67页 |
3.5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基于监控量测的隧道施工动态风险分析 | 第68-96页 |
4.1 隧道工程动态风险分析思路 | 第68-69页 |
4.2 动态风险分析指标的确定 | 第69-78页 |
4.2.1 基于事故树方法的重要度分析理论 | 第69-71页 |
4.2.2 围岩及支护结构失稳事故树编辑 | 第71-73页 |
4.2.3 围岩及支护结构失稳事故树分析 | 第73-75页 |
4.2.4 依据事故树重要度分析确定动态风险分析指标 | 第75-78页 |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动态指标权重分析 | 第78-81页 |
4.3.1 方法、思路与步骤 | 第78-80页 |
4.3.2 权重的确定 | 第80-81页 |
4.4 动态风险分析各指标评价及赋分 | 第81-86页 |
4.4.1 围岩支护状况观察评级及赋分 | 第81-83页 |
4.4.2 锚杆轴力评级及赋分 | 第83-84页 |
4.4.3 隧道收敛位移评级及赋分 | 第84-86页 |
4.4.4 锚杆抗拔力评级及赋分 | 第86页 |
4.5 动态风险指数分析 | 第86-87页 |
4.6 应用分析 | 第87-95页 |
4.6.1 南唐梅隧道动态风险分析 | 第88-92页 |
4.6.2 韩家庄隧道动态风险分析 | 第92-95页 |
4.7 小结 | 第95-96页 |
第五章 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动态反馈设计 | 第96-110页 |
5.1 隧道工程动态反馈设计基础 | 第96-98页 |
5.1.1 动态设计与施工的概念 | 第96页 |
5.1.2 动态设计施工的执行程序 | 第96-97页 |
5.1.3 动态反馈设计基础 | 第97-98页 |
5.2 基于动态风险分析的动态反馈设计流程 | 第98-100页 |
5.2.1 动态反馈设计的依据 | 第98页 |
5.2.2 基于动态风险指数的风险判别及措施 | 第98-99页 |
5.2.3 基于动态风险分析的动态反馈设计流程 | 第99-100页 |
5.3 动态反馈设计实施要点及设计方法 | 第100-101页 |
5.3.1 动态反馈设计实施要点 | 第100-101页 |
5.3.2 动态反馈设计方法 | 第101页 |
5.4 应用分析 | 第101-109页 |
5.4.1 八大岩隧道 | 第102-105页 |
5.4.2 石猴岭隧道 | 第105-109页 |
5.5 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六章 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动态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 第110-121页 |
6.1 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动态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110-111页 |
6.2 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动态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 第111-116页 |
6.2.1 战略管理体系层——管理体制 | 第111-112页 |
6.2.2 组织层面控制体系层——管理机制 | 第112-113页 |
6.2.3 有效措施层 | 第113-116页 |
6.3 重大风险源的跟踪管理 | 第116-118页 |
6.3.1 重大风险源的定义及分析 | 第116-117页 |
6.3.2 重大风险源控制策略 | 第117-118页 |
6.4 强化隧道工程动态风险管理的思考 | 第118-119页 |
6.4.1 隧道工程参建主体 | 第118-119页 |
6.4.2 政府管理 | 第119页 |
6.5 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1-124页 |
7.1 研究成果 | 第121-122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22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