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岩石蠕变力学特性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2.1 岩石蠕变试验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2.2 水对岩石力学及蠕变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 岩石流变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1.4 岩石流变模型参数辨识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5 流变模型 FLAC 程序开发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6-29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6.2 创新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炭质板岩瞬时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 第29-47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岩石单轴和三轴力学特性试验概况 | 第29-30页 |
2.2.1 岩性特征 | 第29页 |
2.2.2 岩样制备 | 第29-30页 |
2.2.3 试验过程 | 第30页 |
2.3 岩石单轴和三轴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 第30-38页 |
2.3.1 岩石变形特征分析 | 第30-36页 |
2.3.2 岩石强度特征分析 | 第36-37页 |
2.3.3 岩石破坏特征分析 | 第37-38页 |
2.4 楔形剪切和巴西劈裂试验 | 第38-40页 |
2.4.1 楔形剪切试验 | 第38-39页 |
2.4.2 巴西劈裂试验 | 第39-40页 |
2.5 岩石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研究 | 第40-45页 |
2.5.1 岩样制备和试验方法 | 第40页 |
2.5.2 循环加卸载变形特征分析 | 第40-4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炭质板岩蠕变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 第47-69页 |
3.1 岩石蠕变试验介绍 | 第47-49页 |
3.1.1 蠕变试验方案 | 第47-48页 |
3.1.2 蠕变试验设备 | 第48页 |
3.1.3 蠕变试验步骤 | 第48-49页 |
3.2 炭质板岩分级加载蠕变试验研究 | 第49-53页 |
3.2.1 蠕变试验结果 | 第49-50页 |
3.2.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3.3 两种状态岩石蠕变特性研究 | 第53-59页 |
3.3.1 两种状态下蠕变曲线比较 | 第53-57页 |
3.3.2 两种状态下蠕变速率比较 | 第57-59页 |
3.4 两种状态岩石加卸载蠕变特性研究 | 第59-65页 |
3.4.1 试验结果及数据整理 | 第59-62页 |
3.4.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2-65页 |
3.5 岩石蠕变破坏特征分析 | 第65-6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第四章 炭质板岩流变模型与参数辨识 | 第69-91页 |
4.1 引言 | 第69页 |
4.2 元件组合模型简介 | 第69-73页 |
4.3 炭质板岩非线性粘弹塑性流变模型 | 第73-80页 |
4.3.1 非线性流变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73-74页 |
4.3.2 炭质板岩的流变特征 | 第74-75页 |
4.3.3 改进 Burgers 非线性粘弹塑性流变模型 | 第75-80页 |
4.4 流变模型参数辨识 | 第80-89页 |
4.4.1 参数辨识原理 | 第81页 |
4.4.2 智能算法介绍 | 第81-82页 |
4.4.3 粒子群(PSO)算法原理 | 第82-85页 |
4.4.4 流变模型参数辨识结果 | 第85-8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五章 岩石非线性流变模型研究 | 第91-111页 |
5.1 引言 | 第91页 |
5.2 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的非线性黏弹塑性流变模型 | 第91-100页 |
5.2.1 含分数阶微积分的软体元件简介 | 第92-93页 |
5.2.2 非线性流变模型 | 第93-95页 |
5.2.3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95-96页 |
5.2.4 模型适用性验证 | 第96-97页 |
5.2.5 模型拟合对比分析 | 第97-100页 |
5.3 基于硬化和损伤效应的非线性流变模型 | 第100-108页 |
5.3.1 岩石蠕变过程与模型分析 | 第101-106页 |
5.3.2 岩石非线性流变模型的建立 | 第106-107页 |
5.3.3 试验验证 | 第107-10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8-111页 |
第六章 改进 Burgers 流变模型的 FLAC3D程序开发 | 第111-123页 |
6.1 引言 | 第111页 |
6.2 改进 BURGERS 非线性流变模型三维差分形式 | 第111-114页 |
6.3 FLAC3D简介 | 第114-116页 |
6.3.1 FLAC3D计算过程 | 第114-115页 |
6.3.2 FLAC3D二次开发环境 | 第115-116页 |
6.4 程序流程与编程概要 | 第116-118页 |
6.5 非线性流变模型程序的模拟验证 | 第118-121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123-127页 |
结论 | 第123-124页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124-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41页 |
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1-143页 |
致谢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