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亚东地区高压泥质麻粒岩的岩石学与年代学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页 |
1.2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样品制备与分析方法 | 第12-14页 |
1.4.1 样品制备 | 第12页 |
1.4.2 矿物成分分析 | 第12-13页 |
1.4.3 全岩化学成分分析 | 第13页 |
1.4.4 锆石U-Pb定年分析 | 第13-14页 |
1.5 项目依托 | 第14页 |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4-15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5-20页 |
2.1 喜马拉雅造山带 | 第15-17页 |
2.2 研究区地质特征 | 第17-20页 |
第3章 岩石学 | 第20-26页 |
3.1 岩相学 | 第20-23页 |
3.2 矿物学 | 第23-26页 |
第4章 变质作用的相平衡模拟 | 第26-37页 |
4.1 高压泥质麻粒岩实测全岩成分P-T视剖面图 | 第26-32页 |
4.2 高压泥质麻粒岩熔体还原成分P-T视剖面图 | 第32-37页 |
第5章 锆石U-Pb年代学 | 第37-42页 |
5.1 锆石结构 | 第37-38页 |
5.2 锆石U-Pb年龄及微量元素特征 | 第38-42页 |
第6章 讨论和结论 | 第42-50页 |
6.1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变质条件 | 第42-44页 |
6.2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深熔作用 | 第44-45页 |
6.3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变质与深融作用时间 | 第45-48页 |
6.4 构造意义 | 第48-49页 |
6.5 结论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1页 |
附件 | 第61-88页 |
个人简介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