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茄果类病虫害论文--番茄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

生物有机肥、CO2施肥发酵残渣和土壤预处理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控效果及其机制研究

致谢第7-16页
摘要第16-19页
Abstract第19-22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23-49页
    1.1 土传病害第23-31页
        1.1.1 土传枯萎病的研究第24-26页
        1.1.2 土传疫病的研究第26-28页
        1.1.3 土传青枯病的研究第28-30页
        1.1.4 土传病害防控措施方面的不足第30-31页
    1.2 生物有机肥防控土传病害的研究第31-40页
        1.2.1 土壤有机改良剂在防控土传病害方面的研究第32-35页
            1.2.1.1 有机废弃物的利用现状第32页
            1.2.1.2 有机改良剂对土传病害的防控第32-35页
        1.2.2 生物防控在土传病害方面的研究第35-37页
        1.2.3 生物有机肥的作用和应用第37-40页
            1.2.3.1 生物有机肥的作用第37-39页
            1.2.3.2 生物有机肥的应用现状和前景第39-40页
    1.3 土壤预处理对土传病害的防控第40-43页
        1.3.1 氮素改良剂对土传病害的防控第40-42页
        1.3.2 其他防控土传病害的土壤预处理方式第42-43页
    1.4 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第43-45页
        1.4.1 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第43-44页
        1.4.2 Biolog微平板法第44页
        1.4.3 磷酸脂肪酸法第44页
        1.4.4 分子生物学方法第44-45页
    1.5 问题的提出和技术路线第45-49页
        1.5.1 问题的提出第45-48页
        1.5.2 技术路线第48-49页
第2章 生物有机肥对田间番茄枯萎病和草莓疫霉病的防效研究第49-63页
    2.1 引言第49-50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50-54页
        2.2.1 供试地点第50页
        2.2.2 供试土壤第50页
        2.2.3 供试作物第50页
        2.2.4 供试肥料第50-51页
        2.2.5 间试验设计第51页
        2.2.6 间发病统计与产量计算第51-53页
        2.2.7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第53页
        2.2.8 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第53页
        2.2.9 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微生物量碳的测定第53页
        2.2.10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计算第53-54页
        2.2.11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54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54-60页
        2.3.1 生物有机肥对田间番茄青枯病以及草莓疫霉病的防控效果第54-56页
        2.3.2 生物有机肥对番茄和草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第56-57页
        2.3.3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57-58页
        2.3.4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和数量的影响第58-60页
    2.4 讨论第60-62页
    2.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3章 生物有机肥对田间番茄青枯病防控效果的研究第63-90页
    引言第63-65页
    第一节 生物有机肥对番茄青枯病的田间防效研究第65-77页
        3.1.1 材料与方法第65-69页
            3.1.1.1 供试地点第65页
            3.1.1.2 供试土壤第65页
            3.1.1.3 供试作物第65页
            3.1.1.4 供试肥料第65-66页
            3.1.1.5 田间试验设计第66-67页
            3.1.1.6 田间发病率与产量统计第67-68页
            3.1.1.7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置第68页
            3.1.1.8 土壤青枯病菌数量的计算第68页
            3.1.1.9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68-69页
        3.1.2 结果与分析第69-74页
            3.1.2.1 田间对照处理土壤中致病菌与发病率动态变化第69-70页
            3.1.2.2 生物有机肥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控效果第70-71页
            3.1.2.3 不同处理对番茄生长状况以及产量影响第71-73页
            3.1.2.4 温度对青枯病菌生存以及生物有机肥防控效率的影响第73-74页
        3.1.3 讨论第74-76页
        3.1.4 本节小结第76-77页
    第二节 土壤抑制青枯病能力与土壤生物化学性质之间关系研究第77-90页
        3.2.1 材料与方法第77-80页
            3.2.1.1 供试地点第77页
            3.2.1.2 供试土壤第77页
            3.2.1.3 供试作物第77页
            3.2.1.4 供试肥料第77页
            3.2.1.5 田间试验设计第77页
            3.2.1.6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第77页
            3.2.1.7 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第77-78页
            3.2.1.8 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微生物量碳的测定第78页
            3.2.1.9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计算第78页
            3.2.1.10 使用PCR-DGGE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第78-80页
            3.2.1.11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80页
        3.2.2 结果与分析第80-87页
            3.2.2.1 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80页
            3.2.2.2 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第80-81页
            3.2.2.3 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第81-84页
            3.2.2.4 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84-86页
            3.2.2.5 青枯病发病程度、病原菌数量与土壤生物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第86-87页
        3.2.3 讨论第87-89页
        3.2.4 本节小结第89-90页
第4章 CO_2施肥发酵残渣对番茄青枯病防控效果研究第90-111页
    4.1 引言第90-91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91-97页
        4.2.1 供试地点第91页
        4.2.2 供试土壤第91页
        4.2.3 供试作物第91-92页
        4.2.4 二氧化碳施肥发酵残渣的制备第92页
        4.2.5 试验设计第92-93页
        4.2.6 供试肥料第93-94页
        4.2.7 番茄发病率与产量统计第94页
        4.2.8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置第94页
        4.2.9 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第94页
        4.2.10 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微生物量碳的测定第94页
        4.2.11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计算第94页
        4.2.12 PCR-DGGE和T-RFLP与克隆文库结合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第94-96页
            4.2.12.1 PCR-DGGE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第94页
            4.2.12.2 T-RFLP和克隆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第94-96页
        4.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96-97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97-108页
        4.3.1 不同处理对青枯病菌数量、发病率以及产量的影响第97-98页
        4.3.2 温度与降雨量对青枯病菌数量、发病率以及SCP防控效率的影响第98-100页
        4.3.3 不同处理对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第100-103页
        4.3.4 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103-107页
        4.3.5 青枯病病原菌数量、发病率与土壤生物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第107-108页
    4.4 讨论第108-110页
    4.5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第5章 氮素改良剂对青枯病菌生存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111-129页
    5.1 引言第111-112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112-116页
        5.2.1 青枯病菌的筛选与鉴定第112页
        5.2.2 供试土壤第112-113页
        5.2.3 培养试验第113-114页
        5.2.4 土壤样品采取第114页
        5.2.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第114-115页
        5.2.6 土壤荧光二乙酸(FDA)水解活性与脱氢酶测定第115页
        5.2.7 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青枯病菌数量的计算第115页
        5.2.8 使用PCR-DGGE和T-RFLP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第115-116页
        5.2.9 数据分析第116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116-126页
        5.3.1 土壤pH值和无机氮变化第116-118页
        5.3.2 土壤中青枯病菌数量变化第118页
        5.3.3 土壤荧光二乙酸(FDA)水解活性与脱氢酶活性变化第118-119页
        5.3.4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第119-121页
        5.3.5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第121-126页
    5.4 讨论第126-128页
    5.5 本章小结第128-129页
第6章 高温下氮素改良剂对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第129-145页
    6.1 引言第129-130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130-133页
        6.2.1 LB液体培养基和M-SMSA固体培养基的配制第130页
        6.2.2 青枯病菌的筛选第130页
        6.2.3 高温下青枯病菌的扩增培养第130-131页
        6.2.4 供试土壤第131页
        6.2.5 室内培养第131-132页
        6.2.6 土壤的采取第132页
        6.2.7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第132页
        6.2.8 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青枯病菌的测定第132页
        6.2.9 土壤荧光二乙酸水解活性与脱氢酶的测定第132页
        6.2.10 土壤DNA的提取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T-RFLP分析第132页
        6.2.11 数据分析第132-133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133-142页
        6.3.1 温度对青枯病菌影响第133-134页
        6.3.2 高温条件下氮素修复处理土壤中pH值、EC值和无机氮含量变化第134-136页
        6.3.3 土壤中荧光二乙酸水解活性与脱氢酶活性的变化第136-137页
        6.3.4 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变化第137-139页
        6.3.5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第139-142页
    6.4 讨论第142-144页
    6.5 本章小结第144-145页
第7章 全文总结第145-148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145-146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46页
    7.3 研究展望第146-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6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第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土中多氯联苯微生物厌氧脱氯机制研究
下一篇:生物除碳脱氮污泥组成、结构和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