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生物除碳脱氮污泥组成、结构和性能研究

致谢第6-7页
序言第7-8页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1 引言第17-35页
    1.1 我国水体污染现状第17页
    1.2 废水生物除碳技术第17-24页
        1.2.1 第一代厌氧活性污泥技术第18-19页
        1.2.2 第二代厌氧活性污泥技术第19-21页
        1.2.3 第三代厌氧活性污泥技术第21-24页
    1.3 废水生物脱氮技术第24-27页
        1.3.1 硝化反硝化技术第24-25页
        1.3.2 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第25-26页
        1.3.3 厌氧氨氧化技术第26-27页
    1.4 污泥颗粒化技术第27-33页
        1.4.1 污泥颗粒化的优点第28页
        1.4.2 污泥颗粒化技术的现状第28-32页
        1.4.3 污泥颗粒化技术的难题第32-33页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第33-35页
2 厌氧反应器中颗粒污泥菌群组成及其空间分布的研究第35-4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5-39页
        2.1.1 试验装置第35-36页
        2.1.2 检测材料第36-38页
        2.1.3 检测方法第38-39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9-47页
        2.2.1 反应器运行性能及其宏观纵向分布第39-40页
        2.2.2 颗粒污泥活性及其宏观纵向分布第40-41页
        2.2.3 颗粒污泥菌群组成及其宏观纵向分布第41-45页
        2.2.4 颗粒污泥菌群组成及其微观径向分布第45-47页
    2.3 讨论第47页
    2.4 小结第47-49页
3 自养同步脱氮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粒径、菌群和性能的研究第49-69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9-53页
        3.1.1 试验装置第49-50页
        3.1.2 试验条件第50-51页
        3.1.3 颗粒污泥形态检测第51页
        3.1.4 分子生物学检测第51-52页
        3.1.5 活性测定第52-53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53-65页
        3.2.1 不同容积负荷下自养同步脱氮反应器的运行性能第53-54页
        3.2.2 不同容积负荷下自养同步脱氮反应器内的颗粒污泥级配第54-56页
        3.2.3 不同粒径自养同步脱氮颗粒污泥的沉降速率和形貌特性第56-58页
        3.2.4 不同粒径颗粒污泥的组成和活性特性第58-60页
        3.2.5 不同粒径颗粒污泥的菌群组成特性第60-64页
        3.2.6 不同粒径颗粒污泥的功能菌群空间分布特性第64-65页
    3.3 讨论第65-67页
    3.4 小结第67-69页
4 反硝化反应器中颗粒污泥酶活、菌群和性能的研究第69-86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9-72页
        4.1.1 实验装置第69页
        4.1.2 接种污泥第69页
        4.1.3 模拟废水第69-71页
        4.1.4 负荷试验第71页
        4.1.5 酶活测定第71-72页
        4.1.6 PCR-DGGE检测第72页
        4.1.7 活细胞比例测定第72页
        4.1.8 常规分析第72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72-82页
        4.2.1 负荷渐变下反硝化反应器的性能第72-80页
        4.2.2 负荷冲击下反硝化反应器的性能第80-82页
    4.3 讨论第82-84页
    4.4 小结第84-86页
5 除碳脱氮反应器中颗粒污泥形态结构特性的研究第86-101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86-87页
        5.1.1 实验样本第86页
        5.1.2 观察手段第86-87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87-98页
        5.2.1 颗粒污泥的形貌特征第87-89页
        5.2.2 颗粒污泥的内部结构第89-90页
        5.2.3 颗粒污泥的整体构造第90-95页
        5.2.4 颗粒污泥内的胞外蛋白分布第95-97页
        5.2.5 颗粒污泥的酶解性状第97-98页
    5.3 讨论第98-100页
    5.4 小结第100-101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01-105页
    6.1 主要结论第101-103页
    6.2 创新点第103-104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7页
个人简历第117-118页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18-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有机肥、CO2施肥发酵残渣和土壤预处理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控效果及其机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粗糙集的智能规划模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