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纵向价格垄断协议概述 | 第9-16页 |
1.1 纵向价格垄断协议的含义与特点 | 第9-11页 |
1.1.1 纵向价格垄断协议含义 | 第9-10页 |
1.1.2 纵向价格垄断协议特点 | 第10-11页 |
1.2 纵向价格垄断协议表现形式 | 第11-13页 |
1.2.1 固定转售价格 | 第11-12页 |
1.2.2 限制最低转售价格 | 第12页 |
1.2.3 限制最高转售价格 | 第12页 |
1.2.4 反向转售价格维持 | 第12-13页 |
1.3 纵向价格垄断协议影响分析 | 第13-16页 |
1.3.1 纵向价格垄断协议积极影响 | 第13-14页 |
1.3.2 纵向价格垄断协议消极影响 | 第14-16页 |
2 域外对纵向价格垄断协议的法律规制以及对我国启示 | 第16-23页 |
2.1 域外对纵向价格垄断协议的法律规制 | 第16-21页 |
2.1.1 美国对纵向价格垄断协议的法律规制 | 第16-18页 |
2.1.2 欧盟对纵向价格垄断协议的法律规制 | 第18-20页 |
2.1.3 日本对纵向价格垄断协议的法律规制 | 第20-21页 |
2.2 域外对纵向价格垄断协议的法律规制对我国的启示 | 第21-23页 |
2.2.1 确立符合本国国情的立法模式 | 第21页 |
2.2.2 纵向价格垄断协议法律规制的概括性 | 第21-22页 |
2.2.3 本身违法原则与合理原则的分别适用 | 第22-23页 |
3 我国纵向价格垄断协议法律规制的现状与问题 | 第23-33页 |
3.1 我国纵向价格垄断协议的基本法律体系 | 第23-24页 |
3.1.1 法律 | 第23页 |
3.1.2 行政规章 | 第23-24页 |
3.2 我国规制纵向价格垄断协议的实践 | 第24-27页 |
3.2.1 “锐邦诉强生”案 | 第24-25页 |
3.2.2 “茅台、五粮液限制转售价格”案 | 第25-27页 |
3.3 我国规制纵向价格垄断协议问题剖析 | 第27-33页 |
3.3.1 纵向价格垄断协议的认定标准模糊 | 第27-28页 |
3.3.2 纵向价格垄断协议的行为种类单一 | 第28-29页 |
3.3.3 纵向价格垄断协议的责任主体不明 | 第29页 |
3.3.4 纵向价格垄断协议的法律责任形式不完善 | 第29-30页 |
3.3.5 纵向价格垄断协议的举证责任设置不合理 | 第30-31页 |
3.3.6 纵向价格垄断协议的豁免规定过于原则 | 第31-33页 |
4 完善我国纵向价格垄断协议法律规制的建议 | 第33-40页 |
4.1 明确规制纵向价格垄断协议适用原则 | 第33-34页 |
4.1.1 确立契合于促进价格竞争为竞争政策之价值原则 | 第33页 |
4.1.2 适用综合分析原则规制纵向价格垄断协议 | 第33-34页 |
4.2 完善纵向价格垄断协议的种类 | 第34-35页 |
4.3 完善纵向价格垄断协议责任追究机制 | 第35-38页 |
4.3.1 细化责任主体的认定 | 第35-36页 |
4.3.2 完善法律责任形式 | 第36-37页 |
4.3.3 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 第37-38页 |
4.4 优化纵向价格垄断协议豁免制度 | 第38-40页 |
4.4.1 细化豁免标准 | 第38页 |
4.4.2 明确规定予以豁免的行业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后记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