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银行个性化融资业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一)国内外经济背景 | 第9-10页 |
| (二)商业银行竞争形势 | 第10页 |
| (三)写作背景及线索 | 第10页 |
| 二、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0-11页 |
| (一)个性化融资业务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 第11页 |
| (二)个性化融资业务发展的风险控制和目的 | 第11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简要评析 | 第11-14页 |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 四、研究的方法、思路与框架 | 第14-17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二)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三)文章框架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个性化融资业务相关支撑理论 | 第17-22页 |
| 一、需求供给理论 | 第17-18页 |
| 二、资本成本理论 | 第18-19页 |
| 三、信贷配给理论 | 第19页 |
| 四、市场细分理论 | 第19-20页 |
| 五、流程再造理论 | 第20-21页 |
| 六、激励保健理论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A银行个性化融资业务的发展现状 | 第22-29页 |
| 一、个性化融资产品现状 | 第22-25页 |
| (一)综合授信融资产品 | 第22-23页 |
| (二)基于贸易流及资金流产品 | 第23-24页 |
| (三)服务产品 | 第24-25页 |
| 二、拓展客户及风险控制标准现状 | 第25-26页 |
| (一)拓展客户标准 | 第25页 |
| (二)风险控制业务标准 | 第25-26页 |
| 三、条线人员现状 | 第26-28页 |
| (一)营销人员现状 | 第26-27页 |
| (二)风险控制人员现状 | 第27-28页 |
| 四、业务考核激励制度现状 | 第28-29页 |
| (一)常规考核 | 第28页 |
| (二)额外考核 | 第28-29页 |
| 第四章 A银行个性化融资业务发展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9-35页 |
| 一、A银行个性化融资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2页 |
| (一)产品质量不高 | 第29页 |
| (二)拓展客户及风险控制标准僵化 | 第29-30页 |
| (三)专业人员稀缺 | 第30-31页 |
| (四)缺乏业务推动积极性 | 第31-32页 |
| 二、成因分析 | 第32-35页 |
| (一)缺乏认识和重视不足 | 第32-33页 |
| (二)流程和制度存在瑕疵 | 第33页 |
| (三)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 第33-34页 |
| (四)考核机制不到位 | 第34-35页 |
| 第五章 A银行个性化融资业务发展的方向和对策 | 第35-42页 |
| 一、A银行个性化融资业务发展定位、方向 | 第35-36页 |
| (一)业务发展定位 | 第35-36页 |
| (二)业务发展方向 | 第36页 |
| 二、A银行个性化融资业务发展对策 | 第36-40页 |
| (一)提高认识和重视程度 | 第36-37页 |
| (二)拓展客户和风险控制流程再造或完善 | 第37-39页 |
| (三)人才培养和引进并举 | 第39-40页 |
| (四)提升考核方案有效性 | 第40页 |
| 三、对A银行建立个性化融资业务经营体系的建议 | 第40-4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2-44页 |
| 一、研究结论 | 第42页 |
| 二、研究不足 | 第42页 |
| 三、研究展望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