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式”扶人事件中德与法的问题分析及解决路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2章 “罗生门式 扶人事件相关理论概述” | 第12-22页 |
2.1“罗生门式 扶人事件的涵义” | 第12页 |
2.2 道德的概念解读 | 第12-13页 |
2.3 法律的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2.4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 第14-17页 |
2.4.1 道德和法律的联系 | 第14-16页 |
2.4.2 道德和法律的区别 | 第16-17页 |
2.5 道德与法律作为调节手段各自的优势与劣势 | 第17-19页 |
2.5.1 道德作为调节手段的优势与劣势 | 第18页 |
2.5.2 法律作为调节手段的优势与劣势 | 第18-19页 |
2.6 道德与法律在“彭宇案”中的博弈 | 第19-2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3章 “罗生门式”扶人事件中德与法的分析 | 第22-34页 |
3.1 “罗生门式 扶人事件反映的德与法的问题” | 第22-26页 |
3.1.1“罗生门式”扶人事件所反映的道德问题 | 第22-24页 |
3.1.2“罗生门式”扶人事件所反映的法律问题 | 第24-26页 |
3.2 “罗生门式”扶人事件背后的多重原因解读 | 第26-33页 |
3.2.1 经济成本高昂 | 第26-28页 |
3.2.2 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28-31页 |
3.2.3 诚信缺失和公信力的降低 | 第31页 |
3.2.4 社会舆论引导失范 | 第31-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罗生门式”扶人事件的解决途径 | 第34-46页 |
4.1 加大经济投入力度,解除各方的后顾之忧 | 第34-36页 |
4.1.1 加大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险的投入力度 | 第34-35页 |
4.1.2 对救助者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 第35-36页 |
4.1.3 设立做好人好事的风险基金 | 第36页 |
4.2 完善法律机制与社会管理 | 第36-40页 |
4.2.1 完善法律机制 | 第36-39页 |
4.2.2 完善社会管理 | 第39-40页 |
4.3 规范社会舆论导向 | 第40-42页 |
4.3.1 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 第40-41页 |
4.3.2 加强对新闻从业者的社会监督 | 第41页 |
4.3.3 加强和落实媒体管理的法治化 | 第41-42页 |
4.4 提高公民自身的综合素质 | 第42-44页 |
4.4.1 提高公民的救助技术和安全意识 | 第42页 |
4.4.2 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 第42-44页 |
4.4.3 增强公民自我保护意识 | 第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