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立题依据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2.1 中药材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作用 | 第13-15页 |
1.2.2 透皮给药系统与透皮吸收制剂 | 第15-16页 |
1.2.3 透皮给药系统作用机理 | 第16页 |
1.2.4 药物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1.2.5 透皮吸收制剂基质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2.6 新型膏贴的研究改进 | 第19-22页 |
1.3 中医辩证治疗痤疮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3.1 从肺胃论治 | 第22页 |
1.3.2 从肝论治 | 第22页 |
1.3.3 从脾论治 | 第22-23页 |
1.3.4 从阴阳论治 | 第23页 |
1.4 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颁布鼓励创新药物开发 | 第23-24页 |
2 消痤新型膏贴提取工艺研究 | 第24-37页 |
2.1 处方组成 | 第24页 |
2.2 仪器与试药 | 第24页 |
2.3 药材的乙醇回流提取工艺研究 | 第24-27页 |
2.3.1 正交试验设计 | 第24页 |
2.3.2 正交试验方法与结果 | 第24-27页 |
2.3.3 优选工艺的验证 | 第27页 |
2.4 方法与结果 | 第27-36页 |
2.4.1 酒黄芩和丹参药材含水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2.4.2 酒黄芩和丹参药材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28-36页 |
2.5 讨论 | 第36-37页 |
3 消痤新型膏贴成型工艺研究 | 第37-41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37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7-38页 |
3.2.1 基质辅料的选取 | 第37页 |
3.2.2 制剂制备方法 | 第37-38页 |
3.3 消痤新型膏贴制剂成型工艺结果 | 第38页 |
3.4 正交试验结果 | 第38-40页 |
3.5 优选基质配比的验证试验 | 第40-41页 |
4 消痤新型膏贴质量分析研究 | 第41-48页 |
4.1 性状 | 第41页 |
4.2 鉴别 | 第41-43页 |
4.2.1 柴胡薄层鉴别 | 第41-42页 |
4.2.2 当归薄层鉴别 | 第42-43页 |
4.3 含量测定 | 第43-48页 |
4.3.1 仪器与试药 | 第43页 |
4.3.2 试验与结果 | 第43-48页 |
5 消痤新型膏贴影响因素考察 | 第48-51页 |
5.1 高温试验 | 第48-49页 |
5.1.1 试验条件 | 第48页 |
5.1.2 检查项目及方法 | 第48页 |
5.1.3 试验结果 | 第48-49页 |
5.2 高湿试验 | 第49-50页 |
5.2.1 试验条件 | 第49页 |
5.2.2 检查项目及方法 | 第49页 |
5.2.3 试验结果 | 第49-50页 |
5.3 结论 | 第50-51页 |
6 消痤新型膏贴释放度与离体透皮率研究 | 第51-57页 |
6.1 释放度试验 | 第51-54页 |
6.1.1 仪器与试药 | 第51页 |
6.1.2 含量测定 | 第51-53页 |
6.1.3 释放度测定 | 第53-54页 |
6.2 离体透皮试验 | 第54-56页 |
6.2.1 仪器与试药 | 第54-55页 |
6.2.2 试验动物 | 第55页 |
6.2.3 试验方法与结果 | 第55-56页 |
6.3 结论 | 第56-57页 |
7 消痤新型膏贴临床观察研究 | 第57-59页 |
7.1 纳入标准 | 第57页 |
7.2 排除标准 | 第57页 |
7.3 观察指标 | 第57-58页 |
7.3.1 主要疗效指标 | 第57页 |
7.3.2 次要疗效指标 | 第57页 |
7.3.3 中医证候 | 第57-58页 |
7.4 结果 | 第58页 |
7.4.1 消痤新型膏贴在治疗Ⅱ级及III级痤疮的比较 | 第58页 |
7.4.2 继发皮损的疗效比较 | 第58页 |
7.5 讨论 | 第58-59页 |
8 结语与创新 | 第59-60页 |
8.1 提取工艺创新 | 第59页 |
8.2 剂型创新 | 第59页 |
8.3 质量分析研究 | 第59页 |
8.4 影响因素试验 | 第59页 |
8.5 释放度及透皮率研究 | 第59页 |
8.6 临床观察研究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