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9-17页 |
| 一、选题的依据 | 第9页 |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9-11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㈠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 ㈡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 四、论文的相关生态思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 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思想 | 第13页 |
| 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 第13-14页 |
| ㈢ 贵州苗族生态文明教育思想 | 第14页 |
| 五、研究的创新点、具备条件和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 ㈠ 研究创新点 | 第15页 |
| ㈡ 研究具备的条件 | 第15页 |
| ㈢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渊源 | 第17-30页 |
|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 第17-20页 |
| ㈠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态破坏思想的分析 | 第17-18页 |
| ㈡ 生态危机根源消除的生态思想 | 第18-20页 |
| ㈢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共产主义向度 | 第20页 |
|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 | 第20-25页 |
| ㈠ 先秦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 | 第21-22页 |
| ㈡ 唐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 | 第22-24页 |
| ㈢ 清朝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 | 第24-25页 |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思想 | 第25-30页 |
| ㈠ 邓小平的生态思想 | 第26页 |
| ㈡ 江泽民的生态思想 | 第26-27页 |
| ㈢ 胡锦涛的生态思想 | 第27页 |
| ㈣ 习近平的生态思想 | 第27-30页 |
| 第二章 贵州苗族族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 第30-42页 |
| 一、贵州苗族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 第30-32页 |
| ㈠ 贵州苗族生态文明家庭教育 | 第30-31页 |
| ㈡ 贵州苗族生态文明乡规民约教育 | 第31页 |
| ㈢ 贵州苗族生态文明宗教教育 | 第31-32页 |
| 二、贵州苗族生态文明教育的形式 | 第32-36页 |
| ㈠ 贵州苗族的生态自然教育 | 第32-33页 |
| ㈡ 法律制度与行为规范的苗族生态教育 | 第33-35页 |
| ㈢ 贵州苗族传统宗教的生态教育 | 第35-36页 |
| 三、贵州苗族生态文明教育的经验 | 第36-39页 |
| ㈠ 苗族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化相结合 | 第36-37页 |
| ㈡ 苗族生态文明教育“知”和“行”的结合 | 第37-38页 |
| ㈢ 贵州苗族生态文明教育依托相对固定的宣传平台 | 第38页 |
| ㈣ 建立相对完善的贵州苗族生态文明教育机制 | 第38-39页 |
| 四、贵州苗族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39-42页 |
| ㈠ 贵州苗族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意识不强 | 第39-40页 |
| ㈡ 苗族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比较零碎 | 第40-41页 |
| ㈢ 贵州苗族生态文明教育形式比较单一 | 第41-42页 |
| 第三章 加强贵州苗族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 | 第42-53页 |
| 一、牢固树立贵州苗族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观 | 第42-45页 |
| ㈠ 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观 | 第42-43页 |
| ㈡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观 | 第43-44页 |
| ㈢ 以习总书记生态思想引领发展 | 第44-45页 |
| 二、深化贵州苗族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 第45-47页 |
| ㈠深化苗族地区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知识 | 第45页 |
| ㈡ 深化苗族地区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和未来的教育 | 第45-46页 |
| ㈢ 深化贵州苗族生态哲学教育 | 第46页 |
| ㈣ 深化贵州苗族生态道德观教育和生态法制教育 | 第46-47页 |
| 三、丰富拓展贵州苗族生态文明教育的形式 | 第47-50页 |
| ㈠ 对贵州苗族传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代转型 | 第47-48页 |
| ㈡ 创新贵州苗族生态文明教育理念 | 第48-49页 |
| ㈢ 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新形式 | 第49-50页 |
| 四、着力培养生态文明教育的人才 | 第50-53页 |
| ㈠ 完善贵州苗族人才培养制度和人才激励环境 | 第50页 |
| ㈡ 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要求 | 第50-51页 |
| ㈢ 加强贵州苗族地区高校生态学人才的培养 | 第51-53页 |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㈠ 专著类 | 第54-55页 |
| ㈡ 期刊类 | 第55-56页 |
| ㈢ 学位论文 | 第56-5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