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24页 |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美育从传统的伦理教化转向现代感性教育 | 第12-13页 |
2、美育相关立法和制度的建设 | 第13页 |
3、将美育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 | 第13页 |
4、美育与各门学科的相互联系 | 第13-14页 |
5、从前人的美育理论中找寻现代性的思想 | 第14页 |
二、相关概念辨析 | 第14-21页 |
1、何谓美育 | 第14-18页 |
1. 美育的来源 | 第14-16页 |
2. 美育的定义 | 第16-17页 |
3. 美育的作用 | 第17-18页 |
2、美育“现代性” | 第18-21页 |
1. “现代性” | 第18-20页 |
2. 美育现代性 | 第20-21页 |
三、研究目的、意义、思路和方法 | 第21-24页 |
1、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2、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3、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一章 现代性:从一个新的视角透视百年中国美育 | 第24-40页 |
一、百年中国美育研究的传统视野 | 第24-27页 |
二、现代性的历程与百年中国美育 | 第27-29页 |
三、双重现代性与百年中国美育 | 第29-40页 |
1、启蒙现代性 | 第29-34页 |
1. 救亡图存是启蒙现代性的根本目标 | 第30-31页 |
2. 改造国民劣根性 | 第31-32页 |
3. 培养“完美之国民” | 第32-34页 |
2、审美现代性 | 第34-40页 |
1. 慰藉国民情感 | 第35-36页 |
2.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人生观 | 第36-37页 |
3. “人生艺术化” | 第37-40页 |
第二章 启蒙现代性与百年中国美育的发生 | 第40-59页 |
一、王国维 | 第40-43页 |
1、思想渊源:古今中西融会贯通 | 第41-42页 |
2、将美育与德育、智育并列为“三育” | 第42页 |
3、用美育来解决“国民精神上之疾病” | 第42-43页 |
二、蔡元培 | 第43-49页 |
1、美育第一次被列入国民教育方针 | 第44-45页 |
2、“以美育代宗教”说 | 第45-47页 |
3、世界观的培养 | 第47-48页 |
4、蔡元培的美育实践 | 第48-49页 |
三、鲁迅 | 第49-53页 |
1、鲁迅美育思想渊源 | 第49页 |
2、美育思想 | 第49-51页 |
3、以笔代刀剖析国民弱点 | 第51-53页 |
四、解放区的美育思想 | 第53-59页 |
1、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开展 | 第54-55页 |
2、代表性的美育思想 | 第55-59页 |
1. 瞿秋白的美育思想 | 第55-56页 |
2. 冯雪峰的美育思想 | 第56-57页 |
3. 周扬的美育思想 | 第57-59页 |
第三章 现代性的焦虑与美育的隐退 | 第59-67页 |
一、建国前三十年美育思想的发展 | 第59-61页 |
1、第一阶段:中国美育的“起步” | 第59-60页 |
2、第二阶段:中国美育的“停滞” | 第60-61页 |
二、现代性焦虑的发生 | 第61-64页 |
1、思想改造的教育途径 | 第61-62页 |
2、“文艺大跃进”时期的情感教育 | 第62-63页 |
3、“文化大革命”时期激进的文艺思想与文艺的教育作用 | 第63-64页 |
三、美育的隐退 | 第64-67页 |
1、美育服务于政治 | 第64-65页 |
2、美育为工农兵服务 | 第65页 |
3、美育通过塑造工农兵形象进行实践 | 第65-67页 |
第四章 审美现代性与美育的重建 | 第67-86页 |
一、新时期的美育实施历程 | 第67-72页 |
1、第一阶段:1978-1992中国美育的“复苏” | 第67-68页 |
2、第二阶段:1992-2000中国美育的“重建” | 第68-70页 |
3、第三阶段:2000至今中国美育的“繁荣” | 第70-72页 |
二、美育、审美现代性与思想启蒙 | 第72-75页 |
1、审美的回归 | 第73页 |
2、美育对抗大众文化的入侵 | 第73-74页 |
3、新时期的现代性启蒙 | 第74-75页 |
三、新时期以来美育理论的建构 | 第75-86页 |
1、朱光潜:“人生艺术化” | 第75-77页 |
1. “人生艺术化”理论 | 第75-76页 |
2. “人生艺术化”的当代启示 | 第76-77页 |
2、李泽厚:中国现代性建设的美育策略——“以美启真”和“以美储善” | 第77-79页 |
1. “以美启真”和“以美储善” | 第77-78页 |
2. “积淀说” | 第78-79页 |
3. “自然的人化”和建立“新感性” | 第79页 |
3、蒋孔阳:以实践论为基础,以创造论为核心的审美关系学说 | 第79-82页 |
1. 美育——完整教育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第79-80页 |
2. 美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第80-81页 |
3. 美育——“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 第81-82页 |
4、曾繁仁:将传统思想与西方美学的完美结合 | 第82-86页 |
1. “美育中和论” | 第82页 |
2. “美育中介说” | 第82-83页 |
3. “生活艺术家” | 第83页 |
4. “生态美育观” | 第83-86页 |
结语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