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天线姿态GPS测量算法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GPS测姿算法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模糊度固定方法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姿态解算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13-15页 |
第2章 姿态测量相关数学基础 | 第15-22页 |
2.1 坐标系统 | 第15-17页 |
2.1.1 地心地固坐标系 | 第15-16页 |
2.1.2 地理坐标系 | 第16页 |
2.1.3 载体坐标系 | 第16-17页 |
2.2 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 第17-18页 |
2.3 姿态矩阵的几种描述形式 | 第18-21页 |
2.3.1 方向余弦的描述 | 第18-19页 |
2.3.2 欧拉角的描述 | 第19-20页 |
2.3.3 四元素的描述 | 第20-21页 |
2.4 载体姿态的定义 | 第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相对定位原理及误差分析 | 第22-32页 |
3.1 GPS组成及观测量 | 第22-23页 |
3.2 GPS信号观测模型 | 第23-24页 |
3.2.1 伪距观测方程 | 第23-24页 |
3.2.2 载波相位观测方程 | 第24页 |
3.3 GPS相对定位 | 第24-27页 |
3.3.1 单差观测方程 | 第25-26页 |
3.3.2 双差观测方程 | 第26-27页 |
3.3.3 三差观测方程 | 第27页 |
3.4 GPS定位误差源及其影响分析 | 第27-31页 |
3.4.1 与卫星相关的误差 | 第28-29页 |
3.4.2 信号传播过程的误差 | 第29-31页 |
3.4.3 与接收机相关的误差 | 第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模糊度固定 | 第32-47页 |
4.1 LAMBDA模糊度固定方法 | 第32-37页 |
4.1.1 整数最小二乘观测模型 | 第33页 |
4.1.2 模糊度解算的三步骤 | 第33-34页 |
4.1.3 搜索空间的建立 | 第34-37页 |
4.1.4 搜索过程与验证 | 第37页 |
4.2 基线长线性约束下的LAMBDA方法 | 第37-38页 |
4.3 基线长非线性约束下的模糊度搜索方法 | 第38-41页 |
4.3.1 非线性约束双差观测模型 | 第39页 |
4.3.2 非线性约束模糊度搜索模型 | 第39-40页 |
4.3.3 模糊度搜索与验证 | 第40-41页 |
4.4 实例分析 | 第41-46页 |
4.4.1 模糊度固定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4.4.2 基线解算分析 | 第43-45页 |
4.4.3 实例分析总结 | 第45-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载体姿态解算 | 第47-56页 |
5.1 TRIAD算法 | 第47-51页 |
5.1.1 TRIAD数学原理 | 第47-48页 |
5.1.2 常用改进算法 | 第48-49页 |
5.1.3 实例分析 | 第49-51页 |
5.2 QUEST算法 | 第51-52页 |
5.3 TRIAD算法与QUEST算法的对比 | 第52-55页 |
5.3.1 两种算法解双基线姿态对比 | 第52-53页 |
5.3.2 实例分析 | 第53-55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55-56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6-5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56-57页 |
6.2 不足和进一步工作 | 第57页 |
6.3 研究生期间的工作 | 第57-59页 |
6.3.1 参加的项目 | 第57页 |
6.3.2 完成的工作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