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安全科学论文--安全管理(劳动保护管理)论文--安全组织与管理机构论文--中国论文

安全生产监管中的多主体信息协同机制研究--以浙江省德清县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言第8-12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9-11页
    1.4 研究方案第11-12页
    1.5 研究框架第12页
第2章 多主体信息协同治理第12-24页
    2.1 协同治理的界定和特点第13-14页
        2.1.1 协同治理的界定第13页
        2.1.2 协同治理的特点第13-14页
    2.2 政府协同治理的缘由和必然性第14-16页
        2.2.1 西方公共部门兴起协同治理的缘由第14-15页
        2.2.2 我国发展政府协同治理模式的必然要求第15-16页
    2.3 多主体信息协同治理第16页
    2.4 安监多主体信息协同机制第16-24页
        2.4.1 安监多主体信息协同机制分析第16-18页
        2.4.2 安监多主体信息协同机制模式分析第18-22页
        2.4.3 我国目前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建设工作第22-24页
第3章 浙江省德清县安全生产监管多主体信息协同机制分析第24-43页
    3.1 德清县安监局信息技术的建立与发展第24-25页
    3.2 德清县安监部门现有的信息协同机制现状分析第25-39页
        3.2.1 同级政府跨部门信息协同机制第25-28页
        3.2.2 安监系统内部信息协同机制第28-30页
        3.2.3 安监部门与公众、社会组织的信息协同机制第30-39页
    3.3 德清县安监局多主体信息协同机制中面临的问题及困难第39-43页
        3.3.1 关于安监协同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第39-40页
        3.3.2 安监信息协作平台系统存在的问题第40-41页
        3.3.3 安监信息化协同治理法律制度保障问题第41-43页
第4章 安监系统实现多主体信息协同机制的展望第43-49页
    4.1 规范安监多主体信息协作机制第43-47页
        4.1.1 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安全生产信息协作规划第43-44页
        4.1.2 协调系统内部各主体关系第44-47页
    4.2 赋予信息化协作合法地位第47页
    4.3 提高部门工作人员的信息化能力第47-48页
    4.4 加强安全生产全员参与信息化治理的宣传与动员第48-49页
第5章 结语与展望第49-50页
致谢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景德镇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下一篇:SC系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