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的依据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桥面抛丸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4 主要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图像处理技术在混凝土桥面构造特征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 第15-29页 |
2.1 图像处理技术概述 | 第15-17页 |
2.1.1 数字图像 | 第15-17页 |
2.1.2 灰度图像 | 第17页 |
2.2 SFS算法原理简介 | 第17-18页 |
2.2.1 SFS算法原理 | 第17-18页 |
2.2.2 SFS算法在道路表面构造检测中的应用 | 第18页 |
2.3 图像处理技术在混凝土桥面构造特征测量中的原理及方法 | 第18-21页 |
2.3.1 图像处理技术原理 | 第18页 |
2.3.2 图像获取 | 第18-19页 |
2.3.3 图像处理 | 第19-20页 |
2.3.4 图像解释 | 第20页 |
2.3.5 灰度值测量 | 第20-21页 |
2.4 水泥混凝土桥面灰度值测量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25页 |
2.4.1 光线入射强度 | 第21-23页 |
2.4.2 拍摄角度和距离 | 第23-24页 |
2.4.3 图像预处理和计算法则的选择 | 第24页 |
2.4.4 被测路面的规整性 | 第24-25页 |
2.5 灰度值测量系统设计 | 第25-27页 |
2.5.1 测量系统硬件组成 | 第25-26页 |
2.5.2 测量系统实例操作 | 第26-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水泥混凝土桥面构造特征测量方法研究 | 第29-40页 |
3.1 桥面构造特征测量方法 | 第29-33页 |
3.1.1 直接测量法 | 第29-30页 |
3.1.2 间接测量法 | 第30-31页 |
3.1.3 光学图像法 | 第31-33页 |
3.1.4 桥面构造特征测量方法分析总结 | 第33页 |
3.2 桥面构造特征测量及结果分析 | 第33-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水泥混凝土桥面抛丸工艺研究 | 第40-49页 |
4.1 抛丸机型号的选择 | 第40-43页 |
4.2 抛丸所用丸料规格的选择 | 第43-44页 |
4.3 水泥混凝土桥面抛丸工艺研究 | 第44-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粘结强度测试及抛丸评价体系构建 | 第49-67页 |
5.1 试验桥面铺装层结构简介 | 第49-54页 |
5.1.1 下封层(改性热沥青碎石封层) | 第50-52页 |
5.1.2 透层(乳化沥青) | 第52页 |
5.1.3 改性沥青AC-20C及SMA-13沥青混合料 | 第52-54页 |
5.2 桥面铺装层粘结强度测试方法研究 | 第54-57页 |
5.2.1 现场测试方法 | 第54-55页 |
5.2.2 室内测试方法 | 第55-57页 |
5.2.3 测试方法评价 | 第57页 |
5.3 现场桥面铺装层粘结强测试 | 第57-63页 |
5.3.1 拉拔强度测试方法及现象 | 第57-59页 |
5.3.2 桥面铺装层粘结强度测试数据分析 | 第59-63页 |
5.4 抛丸评价体系构建 | 第63-66页 |
5.4.1 水泥混凝土桥面抛丸评价关键指标分析 | 第63-64页 |
5.4.2 水泥混凝土桥面抛丸评价指标技术要求分析 | 第64-65页 |
5.4.3 水泥混凝土桥面构造特征评价指标初始值 | 第65-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7-6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7-68页 |
6.2 建议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