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高速公路边坡养护管理系统开发--以石忠高速公路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石忠高速公路高边坡调查分析 | 第15-28页 |
2.1 高边坡调查目的 | 第15页 |
2.2 高边坡调查方法 | 第15页 |
2.3 高边坡调查要求 | 第15-16页 |
2.4 高边坡调查内容 | 第16-22页 |
2.4.1 边坡基础信息调查 | 第16页 |
2.4.2 边坡动态信息调查 | 第16-22页 |
2.5 边坡调查信息统计与分析 | 第22-27页 |
2.5.1 基础信息统计与分析 | 第22-25页 |
2.5.2 动态信息统计与分析 | 第25-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石忠高速边坡安全性与风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28-49页 |
3.1 概述 | 第28-29页 |
3.2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29-30页 |
3.3 边坡安全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3页 |
3.3.1 边坡断面几何特征 | 第30-31页 |
3.3.2 边坡地形地质条件 | 第31页 |
3.3.3 边坡破损情况 | 第31-32页 |
3.3.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2-33页 |
3.4 边坡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33-44页 |
3.4.1 边坡安全性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3-34页 |
3.4.2 边坡安全性评价指标的量化 | 第34-43页 |
3.4.3 边坡安全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3页 |
3.4.4 边坡安全性评价指标值与标准 | 第43-44页 |
3.5 边坡风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44-48页 |
3.5.1 边坡风险性评价方法 | 第44-45页 |
3.5.2 边坡病害发展状况分析 | 第45-46页 |
3.5.3 边坡灾害易损性分析 | 第46页 |
3.5.4 边坡风险性评价指标值与标准 | 第46-47页 |
3.5.5 边坡养护维修类型 | 第47-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石忠高速边坡养护管理系统设计 | 第49-59页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第49-50页 |
4.1.1 系统数据需求 | 第49页 |
4.1.2 系统功能需求 | 第49-50页 |
4.2 系统设计原则 | 第50-51页 |
4.3 系统设计目标 | 第51页 |
4.4 数据库设计 | 第51-53页 |
4.4.1 数据库设计内容 | 第51-52页 |
4.4.2 数据库关联设计 | 第52-53页 |
4.5 养护管理系统设计 | 第53-58页 |
4.5.1 养护管理系统设计内容 | 第53-57页 |
4.5.2 养护管理系统层面设计 | 第57-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基于边坡巡查和安全风险评估的养护管理措施 | 第59-85页 |
5.1 边坡巡查 | 第59-63页 |
5.1.1 边坡日常巡查 | 第59-60页 |
5.1.2 边坡经常性巡查 | 第60-61页 |
5.1.3 边坡定期性巡查 | 第61-62页 |
5.1.4 边坡专项巡查 | 第62-63页 |
5.2 边坡安全风险评价 | 第63-64页 |
5.3 边坡养护维修 | 第64-79页 |
5.3.1 边坡养护维修原则 | 第64-65页 |
5.3.2 边坡养护维修要求 | 第65页 |
5.3.3 植被防护养护维修 | 第65-66页 |
5.3.4 坡面防护养护维修 | 第66-70页 |
5.3.5 支挡加固工程养护维修 | 第70-77页 |
5.3.6 排水工程养护维修 | 第77-79页 |
5.4 边坡典型病害防治 | 第79-81页 |
5.4.1 坡面冲刷 | 第79页 |
5.4.2 风化剥落 | 第79-80页 |
5.4.3 落石 | 第80页 |
5.4.4 坍塌 | 第80-81页 |
5.5 边坡灾害应急抢险 | 第81-84页 |
5.5.1 应急抢险目的 | 第81页 |
5.5.2 应急抢险原则 | 第81页 |
5.5.3 应急抢险体系 | 第81页 |
5.5.4 应急抢险组织 | 第81-82页 |
5.5.5 应急抢险要点 | 第82-83页 |
5.5.6 应急抢险工程对策 | 第83-8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附录 | 第90-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