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4页 |
1.1 研究依据及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 第18-22页 |
1.2.1 模型试验 | 第18-19页 |
1.2.2 数值分析 | 第19-20页 |
1.2.3 理论研究 | 第20-2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2章 平移模式下三维被动滑裂面的模型试验研究 | 第24-42页 |
2.1 试验模型设计 | 第24-29页 |
2.1.1 模型箱 | 第24-25页 |
2.1.2 加载系统 | 第25页 |
2.1.3 量测系统 | 第25-26页 |
2.1.4 试验土样 | 第26页 |
2.1.5 保证土样孔隙比措施 | 第26-27页 |
2.1.6 墙土接触面的摩擦角 | 第27-28页 |
2.1.7 试验步骤 | 第28-29页 |
2.1.8 试验过程滑裂面形成的判别依据与标准 | 第29页 |
2.2 试验现象 | 第29-33页 |
2.2.1 三维滑裂面在主平面上的投影形态 | 第30-31页 |
2.2.2 挡土墙后土体隆起形态 | 第31-33页 |
2.3 试验结果 | 第33-39页 |
2.4 分析与讨论 | 第39-41页 |
2.4.1 空间滑裂面在主平面上的投影形态 | 第39-40页 |
2.4.2 挡土墙宽度范围后滑裂面纵剖面的形态 | 第40页 |
2.4.3 三维滑裂面空间形态 | 第40-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平移模式下三维被动滑裂面的数值模拟 | 第42-81页 |
3.1 数值建模过程 | 第42-45页 |
3.1.1 模型分析 | 第42-43页 |
3.1.2 模拟工况 | 第43-44页 |
3.1.3 模型参数 | 第44页 |
3.1.4 计算过程 | 第44页 |
3.1.5 数值计算过程滑裂面形成判别标准及依据 | 第44-45页 |
3.2 计算结果处理 | 第45-48页 |
3.2.1 滑裂面形态 | 第45页 |
3.2.2 滑裂面主平面投影形态提取过程 | 第45-46页 |
3.2.3 滑裂面提取过程 | 第46-48页 |
3.2.4 滑裂面纵剖面与横剖面坐标选取 | 第48页 |
3.3 滑裂面在主平面的投影形态 | 第48-67页 |
3.3.1 挡土墙宽深比对主平面投影形态的影响 | 第49-55页 |
3.3.2 土体内摩擦角对投影形态的影响 | 第55-61页 |
3.3.3 墙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投影形态的影响 | 第61-66页 |
3.3.4 滑裂面主平面投影形态影响因素分析与总结 | 第66-67页 |
3.4 滑裂面空间形态 | 第67-80页 |
3.4.1 各因素对滑裂面纵剖面形态的影响 | 第68-74页 |
3.4.2 各因素对滑裂面横剖面形态的影响 | 第74-79页 |
3.4.3 滑裂面纵剖面与横剖面形态分析与总结 | 第79页 |
3.4.4 三维滑裂面 | 第79-8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4章 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及分析 | 第81-90页 |
4.1 试验工况数值模拟 | 第81页 |
4.2 主平面投影形态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 第81-83页 |
4.3 滑裂面空间形态 | 第83-88页 |
4.3.1 滑裂面纵剖面形态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 第83-86页 |
4.3.2 滑裂面横剖面形态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 第86-88页 |
4.3.3 滑裂面空间形态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8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90-91页 |
5.2 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