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6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 | 第15-17页 |
1.3 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体系概述 | 第17-19页 |
1.3.1 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分类 | 第17-19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5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冷弯薄壁C型钢桁架组合楼盖静力堆载试验 | 第26-49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试验概况 | 第26-37页 |
2.2.1 试验试件 | 第26-32页 |
2.2.2 加载装置 | 第32-33页 |
2.2.3 测点布置 | 第33-35页 |
2.2.4 加载制度 | 第35-37页 |
2.3 试验现象和破坏模式 | 第37-42页 |
2.3.1 试件CFTST-PSC1 | 第37-38页 |
2.3.2 试件CFTST-PSC2 | 第38-39页 |
2.3.3 试件CFTST-PSC3 | 第39-40页 |
2.3.4 试件CFTST-ALC | 第40-42页 |
2.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2-48页 |
2.4.1 荷载-挠度曲线分析 | 第42-43页 |
2.4.2 荷载-应变曲线分析 | 第43-46页 |
2.4.3 承载力分析 | 第46-48页 |
2.5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冷弯薄壁C型钢桁架组合楼盖有限元分析 | 第49-64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49-55页 |
3.2.1 非线性分析方法 | 第49-51页 |
3.2.2 计算模型和基本假定 | 第51页 |
3.2.3 材料模型 | 第51-53页 |
3.2.4 单元选取和网格划分 | 第53页 |
3.2.5 边界条件和加载方式 | 第53页 |
3.2.6 接触和约束定义 | 第53-55页 |
3.3 组合楼盖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55-63页 |
3.3.1 CFTST-PSC1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55-57页 |
3.3.2 CFTST-PSC2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57-60页 |
3.3.3 CFTST-PSC3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60-62页 |
3.3.4 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 | 第62-63页 |
3.4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冷弯薄壁C型钢桁架组合楼盖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64-72页 |
4.1 引言 | 第64页 |
4.2 跨高比 | 第64-66页 |
4.3 高厚比 | 第66-67页 |
4.4 钢材屈服强度 | 第67-69页 |
4.5 混凝土强度 | 第69-71页 |
4.6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冷弯薄壁C型钢桁架组合楼盖承载力设计方法探讨 | 第72-78页 |
5.1 冷弯薄壁C型钢桁架组合楼盖设计方法的确定 | 第72-75页 |
5.1.1 弹性设计方法基本假定 | 第72-73页 |
5.1.2 组合梁截面的混凝土翼板有效宽度 | 第73页 |
5.1.3 组合梁的换算截面 | 第73-75页 |
5.1.4 组合梁截面的刚度计算 | 第75页 |
5.2 冷弯薄壁C型钢桁架梁组合楼盖正常使用阶段的挠度计算理论 | 第75-77页 |
5.3 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结论 | 第78-79页 |
6.2 建议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3-84页 |